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蕨麻委陵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蕨麻委陵菜(學名:Potentilla anserina L.)是薔薇科、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向下延長,有時在根的下部長成紡錘形或橢圓形塊根。莖匍匐,在節處生根,常着地長出新植株,外被伏生或半開展疏柔毛或脫落幾無毛。基生葉為間斷羽狀複葉,葉柄被伏生或半開展疏柔毛,小葉對生或互生,無柄或頂生小葉有短柄,橢圓形,倒卵橢圓形或長橢圓形,上面綠色,下面密被緊貼銀白色絹毛,葉脈明顯或不明顯,莖生葉與基生葉相似單花腋生;花直徑1.5-2厘米;萼片三角卵形,副萼片橢圓形或橢圓披針形,花瓣黃色,倒卵形、頂端圓形。

產地生境

該種分布較廣,橫跨歐亞美三洲北半球溫帶,以及南美智利、大洋洲新西蘭及塔斯馬尼亞島等地。在中國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四川、雲南、西藏。生長於海拔500-4100米的河岸、路邊、山坡草地及草甸。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向下延長,有時在根的下部長成紡錘形或橢圓形塊根。莖匍匐,在節處生根,常着地長出新植株,外被伏生或半開展疏柔毛或脫落幾無毛。基生葉為間斷羽狀複葉,有小葉6-11對,連葉柄長2-20厘米,葉柄被伏生或半開展疏柔毛,有時脫落幾無毛。小葉對生或互生,無柄或頂生小葉有短柄,最上面一對小葉基部下延與葉軸匯合,基部小葉漸小呈附片狀;小葉片通常橢圓形,倒卵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1-2.5厘米,寬0.5-1厘米,頂端圓鈍,基部楔形或闊楔形,邊緣有多數尖銳鋸齒或呈裂片狀,上面綠色,被疏柔毛或脫落幾無毛,下面密被緊貼銀白色絹毛,葉脈明顯或不明顯,莖生葉與基生葉相似,惟小葉對數較少;基生葉和下部莖生葉托葉膜質,褐色,和葉柄連成鞘狀,外面被疏柔毛或脫落幾無毛,上部莖生葉托葉草質,多分裂。 單花腋生;花梗長2.5-8厘米,被疏柔毛;花直徑1.5-2厘米;萼片三角卵形,頂端急尖或漸尖,副萼片橢圓形或橢圓披針形,常2-3裂稀不裂,與副萼片近等長或稍短;花瓣黃色,倒卵形、頂端圓形,比萼片長1倍;花柱側生,小枝狀,柱頭稍擴大。

主要價值

蕨麻在中國甘肅、青海、西藏高寒地區,根部膨大,含豐富澱粉,市稱「蕨麻」或「人參果」,治貧血和營養不良等,又可供甜制食品及釀酒用;根含鞣料,可提制栲膠,並可入藥,作收斂劑;莖葉可提取黃色染料;又是蜜源植物和飼料植物。

主要變種

灰葉蕨麻(學名:Potentilla anserinaL. var.sericea Hayne)
該變種植株呈灰白色,葉柄、花莖被平展白色絹狀柔毛,小葉兩面密被緊貼灰白色絹狀柔毛,或上面比下面毛較疏呈灰綠色。分布於中國黑龍江、內蒙古、甘肅、新疆、雲南、西藏。生長於海拔500-3700米的山坡草地、草甸、陰濕處。
無毛蕨麻(學名:Potentilla anserina L. var. nuda Gaudl.)
該變種與原變種不同在於小葉下面僅在脈上被緊貼柔毛,其餘均被明顯白色絨毛,小葉兩面均綠色,下面僅被稀疏平鋪柔毛,或脫落幾無毛。分布於中國新疆、西藏。生長於海拔800-900米的渠畔。

育植技術

播前準備
選地
蕨麻喜潮濕,有極強的適應性,在砂壤土、壤土、黏壤土上均可栽培生長。但蕨麻在砂壤土中生長,其塊根膨脹率大、產量較高,而且容易採收,不易折斷。所以選地時,儘可能選擇砂壤土為宜。
施肥
蕨麻對土壤肥力無嚴格要求,無論土壤肥力高低均可種植。但為了提高蕨麻生產效率,最好將土壤進行施肥熟化處理。一般選擇3月中下旬,適宜的土壤墒情條件下,以過磷酸鈣450千克/公頃、磷酸二銨150千克/公頃、硫酸鉀15千克/公頃、腐熟農家肥7.5-15.0噸/公頃為底肥,翻耕整地,以利種植。
選種方法
蕨麻可以通過整株、新鮮果實、蕨麻苗移栽及組培進行繁殖。因此,可選擇整齊一致、個體較大、無霉變、無病蟲害的優良品系的蕨麻塊根為種植材料;也可選擇健壯的剛萌發的蕨麻幼苗為種植材料,但幼苗移栽,更適宜於無霜期短、灌溉條件良好的地區。
播種方法
蕨麻塊根的播種可採用條播、點播或撒播的方式。按種植密度為20厘米×20厘米至50厘米×50厘米進行播種,播種深度為5-10厘米,播種量為45-75千克/公頃;若採用切割後的塊根進行播種,播種量可減少30%。用蕨麻塊根播種後,經45-60天可以萌發出苗,通常出苗率為98-100%。但要在萌發期及時澆水,以保證蕨麻塊根的萌發和成活率
蕨麻幼苗可採用穴栽的方式,栽培密度為50厘米×50厘米,要及時澆足水,經過10-15天緩苗後,通常成活率可達98-100%。
田間管理
蕨麻基本屬於半野生化栽培方式,不進行灌溉,利用天然降水。基本不施用化肥,不進行人工除草,播種一次卻可以多年收穫。因此,蕨麻田間管理可以較為粗放些,接近野生狀態較好。
萌發期
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是蕨麻塊根迅速萌發的時期。此時期要保證墒情,及時補足水分,以保證蕨麻塊根的萌發和成活率,當成活率達到90-100%後,澆水可適當減少。
基株生長期
5月上旬至下旬是蕨麻植株生長旺盛的時期,稱為基株生長期。蕨麻苗的株高和羽狀複葉都增加:株高由1-3厘米變為5-30厘米,羽狀複葉從3-4片增加為7-16片;顏色也發生了改變,由翠綠色變為深綠色;根係數目多數,即進入基株生長期。由於在萌發期水分充足,故此時期不需要特殊管理,以防除田間雜草為重點即可。
匍匐期
基株生長期後期,6月上旬至7月中旬,蕨麻匍匐莖生長迅速,從基株根系的頂端先後萌發出4-7條一級匍匐莖,顏色為紫紅色,匍匐莖節間長度達到5-10厘米時,匍匐莖節部生長子株,當第1個子株葉片生長到3-5厘米時,從其根系頂部又發出匍匐莖;再生長第2個子株,依次進行,最終每個匍匐莖的長度均可達到0.5-1.3米;在一級匍匐莖伸長的同時從一級匍匐莖子株的葉腋處長出二級匍匐莖。每天可達到3-5厘米,這個時期是蕨麻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所以匍匐莖的長度不能過長,數量也不宜過多,應做到及時打莖和除草,以保證蕨麻的產量。
花果期
從5月下旬開始,在匍匐莖生長的同時,花從葉腋間長出,鮮黃色,花瓣5片,花梗長3-5厘米;花期不集中,小花開敗後結實,結實率不高,果實成熟後為黑褐色。隨着匍匐莖的不斷發生和生長不斷有花果產生。7月下旬至9月中旬,匍匐莖繼續生長,相互纏繞,為盛花期,不可再除草,以防止破壞匍匐莖分株的紮根,其他無需特殊管理。[1]
膨大期
從9月中下旬開始,根系已有膨大跡象,但膨大速度緩慢,到10月上旬膨大速度加快,形狀有圓球狀、葫蘆狀、多球狀和棒狀,色澤為淺褐色。在此時期,塊根膨大迅速,水分需求較高,但在此時期降水量較大,能夠滿足塊根膨大的需求,而無需其他過多的管理措施。但當蕨麻進入快速膨大期時,必須中耕除草1次,並施少量鉀肥,可促使蕨麻塊根高產,使球形塊根數目增加
採收管理
採收期的確定
對於不同種植地區的蕨麻而言,有不同的採收時間。採收可以選擇2個時間進行:一是當年秋季,土壤上凍之前;二是翌年的春季,即土壤解凍之後。秋季採挖的蕨麻鞣質、總黃酮等成分含量較高,適宜作為藥用型產品來使用;春季採挖的蕨麻可溶性糖、水分等含量高,鞣質含量低,口感好,適宜作為食用保健型產品來使用。不同品系的蕨麻成分含量差異較大,應用途徑也不同。因此,應根據自身特點來確定其用途和採收時間。
採收方式
蕨麻的採收方式通常以普挖為主,這樣可以調節蕨麻次年的生長密度,以利於蕨麻塊根的膨大。
翌年種植
蕨麻是一次種植多年收穫的植物。採挖時儘量挑選符合商品標準的蕨麻,其餘的則留在土壤中,平整土地,覆蓋遺留的蕨麻塊根即可。未採收的塊根,在第2年春季溫度回升時會自然萌發,而且產量及品質不會受到較大影響。通常連續種植4-5年後,再進行倒茬,這樣既可防止病蟲害的發生,又可避免蕨麻種質的退化。

蕨麻委陵菜的功效與作用

1.蕨麻委陵菜的藥用價值還是很高的,蕨麻委陵菜全草都可以用來入藥,我國中醫認為蕨麻委陵菜是一種氣微弱的,味卻是甘的一種中草藥。

2.蕨麻委陵菜的藥物作用與藥理效應主要含有收縮及鬆弛平滑肌的有效成份,但是這兩種作用還是很弱的,不過可以增強平滑肌的蠕動,這樣就可以提高張力了。

3.蕨麻委陵菜在臨床醫學上有月經不調的症狀有有良好功效,可是卻對子宮無解痙作用。可以和洋地黃一起合起來便用,這樣就可以有強心的作用了。[2]

參考來源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