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薯莨

來自 植物智 的圖片

中文學名:薯莨

拉丁學名:Dioscorea cirrhosa Lour.

別 稱:赭魁、薯良、雞血蓮、血母、

硃砂七、紅藥子、金花果、紅孩兒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單子葉植物綱

目:百合目

亞 目:百合亞目

科:薯蕷科

屬:薯蕷屬

種:薯莨

命名者及年代:Lour.,1790

薯莨(shǔ liáng),學名:Dioscorea cirrhosa Lour.,俗名:紅藥子、山豬薯、紅孩兒、赭魁、薯良、雞血蓮、血母、硃砂七、金花果,異名:Dioscorea matsudai Dioscorea formosana Dioscorea angusta Dioscorea rhipogonoides Dioscorea matsudae ,是薯蕷科薯蕷屬藤本植物,長可達20米。塊莖外皮黑褐色,凹凸不平,斷面新鮮時紅色,莖綠色,無毛,單葉片,革質或近革質,頂端漸尖或驟尖,基部圓形,兩面無毛,表面深綠色,背麵粉綠色,網脈明顯;雌雄異株。雄花序為穗狀花序,蒴果不反折,近三棱狀扁圓形,種子着生於每室中軸中部,四周有膜質翅。4-6月開花,7月至翌年1月結果。 分布於中國浙江南部、江西南部、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四川南部和西部、雲南西藏墨脫越南也有分布。生於海拔350-1500米的山坡、路旁、河谷邊的雜木林中、闊葉林中、灌叢中或林邊。 該種塊莖富含單寧,可提制栲膠,或用作染絲綢、棉布、魚網;也可作釀酒的原料;入藥能活血、補血、收斂固澀,治跌打損傷、血瘀氣滯、月經不調、婦女血崩、咳嗽咳血、半身麻木及風濕等症。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 [1]

目錄

薯莨形態特徵

薯莨是 藤本植物,粗壯,長可達20米左右。塊莖一般生長在表土層,為卵形、球形、長圓形或葫蘆狀,外皮黑褐色,凹凸不平,斷面新鮮時紅色,干後紫黑色,直徑大的甚至可達20多厘米。莖綠色,無毛,右旋,有分枝,下部有刺。

單葉,在莖下部的互生,中部以上的對生;葉片革質或近革質,長橢圓狀卵形至卵圓形,或為卵狀披針形至狹披針形,長5-20厘米,寬(1-)2-14厘米,頂端漸尖或驟尖,基部圓形,有時呈三角狀缺刻,全緣,兩面無毛,表面深綠色,背麵粉綠色,基出脈3-5,網脈明顯;葉柄長2-6厘米。

雌雄異株。雄花序為穗狀花序,長2-10厘米,通常排列呈圓錐花序,圓錐花序長2-14厘米或更長,有時穗狀花序腋生;雄花的外輪花被片為寬卵形或卵圓形,長約2毫米,內輪倒卵形,小;雄蕊6,稍短於花被片。雌花序為穗狀花序,單生於葉腋,長達12厘米;雌花的外輪花被片為卵形,厚,較內輪大。

蒴果不反折,近三棱狀扁圓形,長1.8-3.5厘米,寬2.5-5.5厘米;種子着生於每室中軸中部,四周有膜質翅。花期4-6月,果期7月至翌年1月仍不脫落。

薯莨主要變種

異塊莖薯莨(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異塊莖薯莨與薯莨的區別在於本變種的塊莖為長圓柱形,斷面棕色或白色帶淡棕色;葉片較狹,線形、長圓狀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長5-14厘米,寬0.6-4厘米。

分布於中國廣東海南。生於海拔500米以下的山坡、溝谷的稀疏灌叢中、林中或林緣。模式標本采自廣東海南吊羅山。

薯莨近種區別

薯莨與柳葉薯蕷的區別在於該變種的雄花序通常為穗狀花序排列呈圓錐花序,蒴果較大,長1.5-2.5厘米,寬2-4厘米;而柳葉薯蕷雄的穗狀花序通常2至數個或單個着生於葉腋,蒴果較小,長1.5-2厘米,寬2-3厘米。

薯莨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浙江南部、江西南部、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四川南部和西部、雲南、西藏墨脫。越南也有分布。生於海拔350-1500米的山坡、路旁、河谷邊的雜木林中、闊葉林中、灌叢中或林邊。模式標本采自越南南部(R.Knuth的意見模式標本采自香港)。

薯莨生長習性

性喜溫暖,莖葉喜高溫和乾燥、畏霜凍,生長最適溫度為26-30℃。塊莖一般生長在表層,不如薯蕷屬其它種類耐寒,但北緯29℃以南區域引種栽培可不挖采於地下越冬。塊莖10℃左右開始萌動,20-25℃生長最快,20℃以下生長緩慢。薯莨屬淺根系植物,故需要水分較深根系種類為迫切,但薯莨又不耐水,因而宜栽於灌水和排水良好、肥沃、有適度水濕的土地。薯莨喜有機吧,耐蔭,但塊莖積累養分需強光。

薯莨主要價值

【藥性】味苦;性涼;小毒。 【功效】活血止血;理氣止痛;清熱解毒。

【主治】咳血;咯血;嘔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產後腹痛;脘腹脹痛;痧脹腹痛;熱毒血痢;水瀉;關節痛;跌打腫痛;瘡癤;帶狀皰疹;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絞汁或研末。外用:適量,研末敷或磨汁塗。 【使用注意】孕婦禁服

塊莖富含單寧,可提制栲膠,或用作染絲綢、棉布、魚網;也可作釀酒的原料。

作染料用:過去薯榔除了用來染衣服及紗線外,也大量地用來染棉麻編制的魚網,這主要是因薯榔富含單寧酸及膠質,染色之後能加強纖維韌性,並防止海水腐蝕魚網纖維之故。另外,先民也以薯榔鞣製皮革,據說也曾有不小的產量。

參考來源

  1. 薯莨, 植物智,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