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藁,gǎo,本義指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中空,根可入藥。

亦稱"西芎"、"撫芎"。也同"稾(稿)",有禾稈,稿子、草稿之意。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藁

拼音; gǎo

部首; 艹

部外筆畫; 14

總筆畫; 17

注音; ㄍㄠˇ

部首筆畫 部首:艹部外筆畫:14總筆畫:17

五筆86:AYMS五筆98:AYMS倉頡:TYRD

筆順編號:12241251252511234 四角號碼:44904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85C1

摺疊編輯本段基本字義 1. 〔~木〕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中空,根可入藥。亦稱"西芎"、"撫芎"。

詳細字義

〈名〉 (1) 同"稾(稿)"。禾稈 [stalk]

兒餒嗔郎罷,妻寒望稾砧。――宋·唐庚《自笑》

又如:藁砧(稻草與砧板,古代行刑時的用具);藁人(用草紮成的人形);藁秸(稻、麥等的稈子)

(2) 同"稾(稿)"。稿子,草稿 [draft]。如:藁草(草稿)

〈形〉 同"稾(槁)"。乾枯 [dried up]。

如:藁草(乾草)

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宣王怒猶未息,曰:"朕殺杜伯,如去藁草,何須多費唇舌?"

常用詞組

藁本gǎoběn

[Chinese ligusticum] 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Ligusticum sinense),有中空而直立的莖,羽狀複葉,小葉卵形,花白色,根狀莖呈不規則塊狀。根和根狀莖入中藥,有散風寒、止痛等作用

揭車衡蘭,稾本射干。――西漢·司馬相如《子虛賦》、《集解》引郭璞注:"稾本,稾茇;射干,十月生,皆香草。

其他相關

地名

藁城區,在河北省。

故事

藁城的"藁"字為什麼是草字頭?古籍給出答案 藁城滹沱書院四位70多歲藁城老人,為了讓家鄉文化薪火相傳,孜孜數年,先後推出《滹南遺老集》、《大元董氏文粹》、《熊峰集注釋(家鄉版)》。三本書中,像正定的陽和樓、元氏的封龍山、滹沱河以及蕉林書屋等一個個孤零零的個體,均能有所關聯,這是三本什麼樣的書,值得70多歲老人用五年時間去雕琢? "藁"字在元之前沒有草字頭

"藁城董氏"這一稱謂,早在元朝的時候,朝野上下一致共稱,以及現在海內外公認的。

藁城滹沱書院的董五舜老人說,元朝時期,"藁"字沒草字頭,為什么元朝之後加上草字頭?一句話,藁城董俊一家四五代,對元朝的貢獻實在太大了。

董俊父子跟隨國王木華黎和世祖皇帝滅掉了金國、西夏、大理、南宋四個王朝政權。左副元帥董俊在對金最後一戰中,戰死在河南商丘。藁城董氏三代共出了22個將軍,還需要說的是,董俊抗金兵,兩復真定(今正定),擢為"中山府事"。在藁城北樓、永安村一帶,保衛藁城,與金兵將領武仙對峙一年半,千人對萬人,金兵始終沒有進入藁城。因此,將藁城縣改作永安州。

元成立後,包括武官兼任,藁城董氏四品以上大夫43人,職位最高的是中書左丞董文炳,兼領樞密院。在元朝,實行的是兩都制,即內蒙古草原的"上都",和北京的"大都",董文炳就是大都中書省的第二把手,中書令是太子。老皇帝有囑咐,不要太子過多干預,所以北京以南的這片土地,不論是政務還是軍務,董文炳說了算。無論維護政局穩定派出的安撫使,恢復農耕生產的勸農使,也多由董氏擔任。比如說董文用,就擔任過山東、河南的勸農使,還到甘肅等地推行過種水稻。

滅金之後,董俊和董文炳把金朝之漢學家如王若虛、侍其軸等,延請至家(指正定和正定學堂)教諸子弟,正定實際上成了保留漢文化的中心區。滅掉南宋之後,董文炳受委託留守杭州處理後事,董文炳首先做的是封存檔案和封存國庫,使宋朝三百多年的歷史資料,完好無損地保存下來。

滹沱書院編輯的《藁城董氏元文集》,收集有關董氏的元代文人文章,包括史傳、碑文、諡制等78篇,其他有關文章30餘篇,並且全部做了注釋。

王若虛的書在全國迅速傳播

王若虛何人?

王若虛,字從之,號慵夫,藁城織錦人,織錦在滹沱河之南,又因入元成為金朝的遺民,所以自稱"滹南遺老"。

王若虛是金代重要學者,精於經﹑史﹑文學﹐獨步一時。對於他的學識,《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金元之間,學有根抵者,實無人出若虛右。"元代著名學者吳澄稱其"博學卓識,見之所到,不苟同於眾,亦可謂不虛美矣。"

王若虛的《滹南遺老集》,又名《滹南辨惑》,計有《五經辨惑》、《論語辨惑》、《孟子辨惑》等共46卷。什麼是辨惑呢?是王若虛認為舊傳或舊說有問題,不應該隨聲附和,仍舊信以為是,在"辨惑"中,他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和理解。

《滹南遺老集》的傳播和影響深遠,自元初藁城縣令董文炳編輯刊印以來,在全國迅速傳播,歷代抄本、校本等多種善本十幾種,2004年,全國高校將其列為"重點研究項目"。

藏於蕉林書屋的《熊峰文集》

蕉林書屋,由清代大學士梁清標所建,以"收藏甲天下"著稱,能入選蕉林書屋書目的,幾乎都是珍品。

《熊峰文集》,由石珤(音:寶)所著。石珤石閣老,藁城徐村人,明成化末年進士,武宗時掌翰林院事。石珤正直敢言,在武宗朱厚燳[zhào]時期已負聲望,由禮部尚書改任吏部尚書。嘉靖三年,石珤的權勢更加顯赫:以吏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入參機務。嘉靖帝打算在奉先殿側別建一室祀其生身父親,石珤抗疏言其非禮。次年嘉靖帝於太廟東建世廟,"寶復抗章,極言不可,弗聽。"及世廟成,嘉靖帝要奉皇太后謁見,石珤上疏反對,"帝大慍"。

石珤與嘉靖帝間的裂痕便這樣漸漸拉大。但反對石珤的人仍不能趁機鑽空子,他們知道石珤"行高,不能加害"。然而,嘉靖六年春天,石珤就辭職退隱。嘉靖帝責斥石珤"歸怨朝廷,失大臣之宜,一切恩典皆不予,歸裝補破車一輛而已"。

石珤所著《熊峰文集》共十卷,僅在第五卷中,就有關於石家莊的好幾篇賦,如正定的《陽和樓賦》,元氏的《封龍山賦》和我們的母親河《滹沱河賦》。

以上三本書,由藁城文史界著名的"藁城四老":董五舜、馬志昶、李漢年、崔金環領銜點校,由藁城滹沱書院印製。馬志昶說,他們之所以埋頭點校,就是想讓三位歷史文化名人的作品傳承下去,代代相傳。

南宋的一個"藁"字

南宋末期的文天祥,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也是一個豪傑式的知識分子。《宋史》記載,文天祥"體貌豐偉,美皙如玉,秀眉而長,顧盼燁然。""皙"就是膚色白嫩,"顧盼燁然",指的是眼睛,回眸一看,光彩有神。

這樣的美男子,在那一個時代,說不上"妻妾成群",也稱得上是美女繞身了。確實,《宋史》也是這麼寫的:文天祥"性豪華,平生自奉甚厚,聲伎滿前"。"平生自奉甚厚",說的是文天祥很懂得生活,"聲伎滿前"說的就是能歌善舞的美女。但這一切,從文天祥的一生來看,是一種憤世嫉俗,是在不得志下的自娛。一旦國家有難,四歲的恭帝詔告"天下勤王",文天祥馬上驅散了聲伎,變賣了家財,招兵買馬,與"郡中豪傑並結溪峒蠻",連漢族帶苗族共一萬多人馬,來到了杭州,最終成就了一段"取留丹心照汗青"的光輝人生。

其實,文天祥的才能早已得到了恭帝的爺爺理宗的賞識。帝制時代,一個基層的書生,能得到皇帝的廷試對策,由此提拔,也是科舉制度好的一面。尤其南宋,在擢用人才方面,很有可取之處。文天祥當時上了鳳凰山皇城的集英殿上,對策的題目是"法天不息",《宋史》對此讚譽僅僅十一個字:"其言萬餘不為藁(gǎo),一揮而成"。

這"一揮而成"不是指文章,說的是殿試時答辯的語言:"其言萬餘不為藁"。"藁"是什麼?按《康熙字典》的說法,是滿山遍野一種理不清的亂草。杭州人說"搞七搞八",其實就是這一個"藁(gǎo)"字。大概當時的南宋朝廷中說"藁"話的人實在太多,這也是理宗總要昏昏欲睡的緣故。文天祥說了洋洋萬言,卻頭頭是道,一點都不"藁",理宗大奇。可惜,文天祥太倒霉,處在亂世不說,謀事還正在奸臣當道的年頭:先是丁大全,後是賈似道。

"藁"這個字後來也作為"草稿"的"稿"字,本意也是一種欲理且亂的樣子。但更多的時候,還是作為"亂七八糟"的本意,出現在宋明時期的市井俚語中。譬如《警世通言》第二十五卷"桂員外途窮懺悔",說的是桂某當年潦倒,在蘇州給一位施員外打工,施員外見桂某可憐,饋贈三百兩銀子助他還債,並收留成家。某日,桂某在施家後花園勞作,掘得幾千兩施家祖上的窖藏白銀。桂某找了一個藉口,離開了施員外,舉家遷到紹興,成了遠近聞名的桂大富人。

十幾年過去,施員外去世,施家孤兒寡母因疏於理財,家境逐漸衰敗。施夫人和兒子去了紹興,本想投奔發了家的桂某。沒料到桂某忘恩負義,"自見了施小官人之後,卻也腹中打藁",左思右想,怎麼才能打發施家母子?

桂某"腹中打藁"的"藁",就是七上八下,綜錯複雜的"亂"。六百年前馮夢龍所寫的"三言",幾乎是以口語入書,原汁原味地保存了當時的市井俚語。這也可以看出,"藁"的本意作為口語,在當時依然存在,但作為書面語,已經極少用了。至少,在吳越地區是這樣的。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集韻》《正韻》$古老切,音杲。《唐韻》俗槀字。《正字通》木枯也。

又藁席。《荀子·正名篇》屋室廬宇葭藁蓐,尚機筵,而可以養形。《注》以藁為席,貧賤人之居也。

又藁本,藥名。《管子·地員篇》五臭疇生蓮與蘼蕪、藁本、白芷。

又《史記·屈原傳》屬草藁。《索隱注》創製憲令之本。

又《前漢·陳湯傳》斬郅支及名王以下,縣頭藁街。

又《韻補》車御切。《易林》蝗齧我稻,驅不可去。實穗無有,但見空藁。 《正字通》引《漢書·馬援傳》藁葬注,草也。○按藳葬,藁字從禾,不從木。[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