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溝龍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蘆溝龍屬(屬名:Lukousaurus)是分類地位有爭議的主龍形下綱動物,生存於早侏羅世辛涅繆爾期,已知的化石包含不完整的頭骨、牙齒、前肢與後腿骨骼,皆發現於中國雲南省中北部的祿豐盆地。
蘆溝龍長期被歸類為角鼻龍類或虛骨龍類恐龍[1],並作為這兩個類群在東亞首批被發表的成員之一,同時也是亞洲已知最早的獸腳類恐龍[2]。但2000年代起,開始有古生物學家注意到蘆溝龍的頭骨缺少獸腳類的若干重要特徵,因而認為蘆溝龍可能不屬於獸腳類,反而更接近非恐龍的偽鱷類。
發現歷史
蘆溝龍的化石最早於1930年代發現於中國雲南省祿豐縣中部的黃家田,由侏羅紀時期的祿豐組張家坳段地層出土,包含頭骨前部、牙齒與右肱骨的近端,後於1940年由中國古生物學家楊鍾健在一份祿豐古脊椎動物的初步研究報告中將其命名為蘆溝龍。當時隨蘆溝龍一同在祿豐出土的化石尚未整理完畢,因此楊鍾健只有粗略的介紹蘆溝龍的化石,直至1948年,楊鍾健才首次發表蘆溝龍的詳細敘述。因為這個緣故,一些文章或刊物會將蘆溝龍的命名資訊標註為「Young, 1948」,而非「Young, 1940」。
繼黃家田後,蘆溝龍的右肱骨遠端、部分脛骨與腓骨也在黃家田以西約1公里的沙灣村被發現,屬於年代稍老的祿豐組沙灣段。此外,蘆溝龍的頭骨在附近的另一個村落黑果棚也有紀錄。
蘆溝龍的屬名意為「盧溝橋蜥蜴」,其「盧溝」並非直指發現地,而是指當時北平城外的盧溝橋。是時中國正值抗日戰爭,許多化石挖掘工作都是在艱困的環境下進行,楊鍾健取戰爭爆發地盧溝橋之名,意在使蘆溝龍成為抗戰艱難時期的象徵。模式種是尹氏蘆溝龍(L. yini),種名係表揚當時帶領研究工作,曾任中央地質調查所副所長的古生物學家尹贊勛。
參考文獻
- ↑ Young, C. C. Preliminary Notes on the Lufeng Vertebrate Fossils. 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1940, 20 (3-4): 235–239. doi:10.1111/j.1755-6724.1940.mp203-4003.x.
- ↑ Molina-Pérez, R.; Larramendi, A. Dinosaur Facts and Figures: The Theropods and Other Dinosauriformes. (譯) Connolly, D.; Cruz, G. A. R.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9: 27, 112, 255. ISBN 978-0-691-18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