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門大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虎門大橋是一座位於中國廣東省珠江三角洲中部、連接東莞市虎門鎮和廣州市南沙區的大型懸索橋,位於珠江出海口的虎門水道和蒲州水道之上,是珠江三角洲高速公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連接京珠高速公路和廣深高速公路的重要交通樞紐。虎門大橋及其連接線工程全長15.6公里,其中主橋全長4.6公里,橋面為雙向六車道設計,於1997年6月9日建成通車[1]。
虎門大橋由廣東省政府及香港合和實業合資近30億人民幣修建,橋名由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題寫,主橋由中國交通部公路規劃設計院標準規範室組織設計,廣東省公路工程總公司施工,是首座跨越珠江口東西兩岸的大型橋樑,也是當時全國最大的懸索吊橋。2002年,虎門大橋工程被授予中國土木工程的最高榮譽「詹天佑獎」。隨着經濟發展,虎門大橋的通行車流量逐年增加,被視作「虎門二橋」的南沙大橋於2013年投入建設,2019年4月2日正式通車[2]。
歷史
1980年代,珠江三角洲高速發展,兩岸的經濟聯繫越加頻密;但當時珠江口西岸的中山、珠海、江門、澳門等城市與東岸的東莞、深圳、香港等城市之間的汽車往來仍然需要繞道廣州市區,路程距離長的同時,也給當時容量不大的廣州市區道路網絡帶來衝擊。1981年6月,廣東省公路建設公司與香港合和中國發展有限公司簽署了合建包括虎門大橋在內的廣(州)深(圳)珠(海)高速公路意向書,但由於廣州至深圳的高速公路工程未能按期完工,致使廣州經東莞至深圳的公路常年超負荷運行。1990年,當局決定在虎門修建汽車渡口,1991年5月6日,虎門港汽車輪渡正式通航,結束了珠江出海口兩岸陸路交通需要繞道廣州市區的歷史。開通年車流量即達每天7000輛,大大超過每晝夜3000車次的設計運力。
1992年3月1日,廣東省委省政府決定把虎門大橋工程項目從廣深珠高速公路的項目合作合同中分離出來,由省交通廳組織實施,採用中外合資方式進行修建。1992年5月29日,虎門大橋舉行開工奠基儀式,6月1日,廣東省交通廳聘請以李國豪、曾威為首的22名橋樑專家,組成虎門大橋技術顧問委員會。10月28日,虎門大橋和廣(州)珠(海)東線高速公路正式動工興建。施工初期,施工方為趕工用推土機推毀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虎門炮台的幾間清兵營房遺址。為此,國務院作出「要把虎門大橋建設同保護虎門炮台舊址、建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統一起來」的指示,由虎門大橋公司以及廣東省財政、地方財政共同投資近2億元修復虎門炮台舊址,完成鴉片戰爭海戰紀念館的建設。在歷經四年多後,大橋最終於1997年2月中旬全程合龍,於5月1日上午10時試通車,6月9日正式通車,時任中國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全國政協副主席葉選平等均有出席通車儀式,當日中國郵電部發行「虎門大橋建成通車」紀念郵資片一枚以示紀念。
1999年4月18日,虎門大橋通過交通部組織的竣工驗收。經過近三年運營,虎門大橋累計通車量超過2000萬車次,成為廣東省內最交通繁忙的高速公路橋之一。
2012年1月18日,廣深沿江高速一期通車,從虎門大橋可經廣深沿江高速前往廣州和深圳。
2017年12月1日起,為提升通行效率,虎門大橋實行新車速標準,全線除隧道外時速由80公里/小時提升至100公里/小時,但收效甚微,提速後首周末車龍依舊長達10公里。
2019年4月2日,北邊的南沙大橋通車,大橋擠塞的情況大大改善。
2020年5月5日14時許,虎門大橋出現較為明顯的波浪形抖動現象,隨後大橋雙向車道及通航水域被封閉通行。綜合相關橋樑專家的轉述,虎門大橋出現波動原因,主要是因為在橋面設置了「水馬」,改變了鋼箱梁的氣動外形,與虎門大橋多年來的超負荷運行無關。在5月5日「水馬」被緊急拆除後至5月6日中午近20小時內,從監控畫面所見,大橋的抖動仍舊持續。5月6日下午,廣東省委書記李希、省長馬興瑞前往虎門大橋現場視察。後續出現的震動,官方表示數據正測量中,或與首次震動無直接聯繫。廣東省交通集團表示,虎門大橋發生抖動現象是特定風速下產生的共振現象,並未威脅大橋本身的結構安全。5月7日16時30分,虎門大橋通航水域恢復通航。5月10日,虎門大橋懸索橋已通過結構安全評估。5月15日大橋恢復通行,但禁止貨車及40座以上客車通行。
視頻
虎門大橋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1997年5月1日 虎門大橋通車,搜狐新聞,2009-05-21
- ↑ 虎門二橋正式通車了,雖然要改名南沙大橋,但以後不怕堵車了,搜狐,2019-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