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虞美人·愁痕滿地無人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虞美人·愁痕滿地無人省》


作品名稱: 《虞美人·愁痕滿地無人省》

創作年代:清朝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納蘭性德

別稱:納蘭成德,納蘭容若

《虞美人·愁痕滿地無人省》是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納蘭性德的詩詞。[1]

七月七日,七夕佳節。天上、人間,花好月圓。詞人在庭院中信步閒逛,看到月色下深淺不一的青苔,以及被秋露打濕的蒼竹,那婆娑的竹影,此時此景不禁讓詞人感傷,想起了妻子,內心的淒涼油然而生,提筆寫下這首詞。

詩詞正文

譯文

愁緒像落葉一樣撒落滿地,而這愁緒卻無人能夠理解,露水打濕了竹葉的影子,我孤零零地站在空蕩的台階上,只有舊時曾共同照耀着我們的斑竹月色能安慰我的心緒。

我寧願讓自己薄情寡義,不因多情而心累,陣陣歌聲催得我柔腸寸斷對着牆壁讀你的信箋,不禁想起當初在燈前呼着熱氣暖手,為你書寫心曲。

賞析

納蘭的這首詞,有着他一貫的憂鬱風範。

上片斟月光為茗,看林梢輕影,無須整理的心事。隨着殷殷低喚,拂去輕塵,來到眼前 「愁痕滿地無人省,露濕琅玕影」,納蘭小令中的白描總是十分動人。信步竹林間,滿地竹葉恰似愁痕點點。納蘭詞里這樣的情境有很多,夜寒露重時獨立小院,衣衫必是不足禦寒的,心境也必是淒涼無依的。而在這裡,詞人也不繞圈子,自己說得清楚明白,「閒階小立倍荒涼」,空蕩寂寞的台階顯得十分荒涼。

而下一句,納蘭卻又隱晦了,「還剩舊時月色在瀟湘」,萬千情意都濃縮在「瀟湘」兩字。瀟湘喻指生死相隔。詞句到了這裡,納蘭的心跡也都鋪顯了出來,干言萬語,還是悼亡。月亮還是當年的月亮,只是如今,它卻孤零零照在一個人清冷孤寂的身影上。

下片寫萬籟俱寂,已寐難眠,此時正是「薄情轉是多情累,曲曲柔腸碎」。是薄情吧,才會彼時那樣不珍惜,是多情吧,才會如今這樣放不下,生怕掛着笑的嘴角一垂下來,眼淚就會忍不住跟着傾瀉而出。黯然神傷中,借黑夜蓋住內心的忐忑不安。

這首詞里,正是最後一句「憶共燈前呵手為伊書」最牽人心,想起當年和她一起在燈前寫字的情景,往事歷歷在目。其實何曾薄情,淡淡一句清言,二人繾綣深情便呼之欲出。故事完結,謝幕散場,但總有白紙黑字,文辭依然。

從全詞看,本詞採用前寫景後抒情的常用手法,即由眼前實景追憶曾經的情景。結句描寫一細節,使小詞頓生妙趣,意韻悠長,情趣悠遠。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2]

納蘭性德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元文賞識。十八歲考中舉人,次年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1676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納蘭性德曾拜徐乾學為師。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康熙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3]

納蘭性德生於順治十一年臘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納蘭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內閣學士徐乾學。十八歲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十九歲參加會試中第,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這一時期的納蘭性德發奮苦讀,拜徐乾學為師。在名師指導下,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他還把自己熟讀經史的見聞感悟整理成文,編成四卷《淥水亭雜識》,當中包含歷史、地理、天文、歷算、佛學、音樂、文學、考證等等知識,表現出相當廣博的學識和愛好。

視頻

納蘭性德

康震生動形象的描述納蘭性德的詩詞意境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