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蛛網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蛛網萼

來自 植物智 的圖片

中文名:蛛網萼

學 名:Platycrater

arguta Sieb. et Zucc.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原始花被亞綱

目:薔薇目

亞 目:虎耳草亞目

科:虎耳草科

亞 科:繡球花亞科

族:繡球花族

屬:蛛網萼屬

種:蛛網萼

命名者及年代:Sieb.

et Zucc.,1835

蛛網萼(zhū wǎng è),學名:Platycrater arguta Sieb. et Zucc. ,是虎耳草科蛛網萼屬落葉灌木,高可達3米;小枝灰褐色,幾乎無毛,葉片膜質至紙質,披針形或橢圓形,先端尾狀漸尖,基部沿葉柄兩側稍下延成狹楔形,邊緣有粗鋸齒或小齒,葉柄扁平,傘房狀聚傘花序近無毛;花少數,萼片闊卵形,中部以下合生,輪廓三角形或四方形,先端鈍圓,具小突尖,孕性花萼筒陀螺狀,萼齒卵狀三角形或披針形,花瓣稍厚,卵形,先端略尖,花絲短,花葯近圓形,子房下位;花柱細長,蒴果倒圓錐狀,種子暗褐色,橢圓形,扁平,7月開花,9-10月結果。 分布於中國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日本也有分布。生長在海拔800-1800米的山谷水旁林下或山坡石旁灌叢中。蛛網萼一般耐陰濕,喜生於溪澗邊,陰濕裸岩旁或岩洞口。 蛛網萼系是東亞特有單種屬植物,間斷分布於中國與日本,對研究植物地理、植物區系有深遠的科學價值。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 [1]

蛛網萼形態特徵

蛛網萼 落葉灌木,高0.5-3米;莖下部近平臥或匍匐狀;小枝灰褐色,幾乎無毛,老後樹皮呈薄片狀剝落。葉膜質至紙質,披針形或橢圓形,長9-15厘米,寬3-6厘米,先端尾狀漸尖;

基部沿葉柄兩側稍下延成狹楔形,邊緣有粗鋸齒或小齒,上面散生短粗毛或近無毛,下面疏被短柔毛,脈上的毛稍密,側脈7-9對,纖細,下面微凸,小脈稀疏網狀,下面明顯;葉柄長1-7厘米,扁平,上面近基部具淺凹槽。

蛛網萼生長環境

蛛網萼 主要分布於低山丘陵地,有時可上達中山地區。分布區的氣候溫暖濕潤,年平均溫隨着分布區海拔為15-17℃,最冷月平均溫4.8-5.9℃,最熱月平均溫24.9-27.8℃,極最低溫濕度在80%以上。

土壤為紅壤或黃壤,pH值5.0-6.0,蛛網萼一般耐陰濕,喜生於溪澗邊,陰濕裸岩旁或岩洞口;在強光下長勢不良,甚至枯萎。伴生植物主要有天仙果、水團花、石岩楓、野鴉椿、青花椒等。

蛛網萼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安徽(黃山)、浙江(雲和、龍泉)、江西(上饒)、福建(武夷山)。日本也有分布。

蛛網萼繁殖方法

用種子繁殖或移植野生苗。用纖細種子繁殖法育苗;移植應選擇適合蛛網萼生長的自然環境。也可用扦插法繁殖。

蛛網萼病蟲防治

蛛網萼生育期間遇到病蟲害時一定要及時防治,否則會影響產量和品質。一般用殺螟松、樂果、氰戊菊酯等噴霧,防治害蟲、如發生鏽病、褐斑病、霜霉病,用多菌靈、托布津等藥劑防治。

蛛網萼主要價值

蛛網萼是東亞特有單種屬植物,間斷分布於中國與日本,對研究植物地理、植物區系有深遠的科學價值。

蛛網萼保護級別

蛛網萼 保護級別:該種列入中國國務院《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Ⅱ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無危(LC)。

植物現狀:稀有種。蛛網萼在中國浙江、安徽、江西與福建呈零散分布,植株稀少,由於破壞嚴重,難以保存,將陷入瀕危狀態。

保護措施:在浙江蛛網萼分布較集中的中國溫嶺縣洪武尖,已劃定單種保護點;中國龍泉鳳陽山及中國福建武夷山已建立自然保護區。其它產區也應保護。杭州植物園已引種保存。

蛛網萼資源就地保護和原生地範圍適當組織扦插、壓條等擴繁試驗的基礎上, 組織相關學科專家開展中國武夷山脈(江西部分)蛛網萼資源專項調查;另一方面應及時對分布於中國江西省鉛山、廣豐、貴溪、資溪和上饒 5 個縣域的蛛網萼資源進行遺傳多樣性研究,以指導相鄰(相近)的蛛網萼分布區做好就地和遷地保護,切實防止盲目異地引入而造成「雜交危害」。並為進一步開展其他具有江西地域特色的珍稀瀕危物種專項調查積累經驗,為制定科學合理的保護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參考來源

  1. 蛛網萼, 植物智,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