蟛蜞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蟛蜞菊 英文名稱: Chinese Wedelia 學名:Wedelia chinensis (Osbeck) Merr. 菊科(compositae)蟛蜞菊屬(Wedelia) 別名:黃花田路草、黃花田蘿草、黃花蜜菜、蛇舌草、海砂菊(台灣)、鐮刀草、蛇舌癀、田烏草、蟛蜞花、黃花蟛蜞菊、黃花冬菊、馬蘭草、路邊菊(藥性備要),水蘭(廣西),黃花龍舌草、黃花麯草(福建)。[1]台灣原生植物。
生態
蟛蜞菊以前是田邊常見的台灣原生植物,但因為除草劑的關係,現在鮮少在原生地區看到,反而是為了美化而進口的南美蟛蜞菊隨處可見。蟛蜞菊的葉為線形或披針形,較南美蟛蜞菊細長,且很聰明的呈現「米字」交錯,提高接受陽光的機率,所以兩者區分不難。[2]
蟛蜞菊是多年生草本;匍匐地上蔓延,上部直立,全株粗糙,微被短毛,長 20~60 公分,節處常生不定根著地。葉對生,線狀長橢圓形、倒披針形或長橢圓形,長 2.5~7 公分,寬 0.6~1.2 公分,先端尖或微鈍,兩面被粗毛,全緣或鈍鋸齒緣。頭狀花序,腋生,單一,花梗長 3~15 公分,頭狀花黃色,徑 2~3 公分,為舌狀花和管狀花聚成;總苞半球形,長 0.3~0.8 公分,苞片 5 枚,略等長,長橢圓形;舌狀花,長橢圓形,鈍頭,先端 2~3 裂,雌性;管狀花位於中央,先端 5 淺裂,兩性。果為瘦果,倒卵形,具 3 稜,截頭,長約 0.35 公分。花期春至秋天。本植物台灣民間習稱黃花蜜菜,為青草茶重要原料。[3]台灣原生植物。
產地
台灣全境及澎湖、綠島,山野、田盼、水溝旁,多見群生。中國大陸、印度、印尼、中南半島、日本、琉球及菲律賓也有其分布。可生長在沙灘、石礫地、河堤以及海岸的灌叢邊,優異的覆蓋能力,具有固定砂子的能力。
形態特徵
葉無柄,線狀長橢圓形、倒披針形或長橢圓形,長 3~7 公分,寬 0.7~1.3 公分,基部狹,頂端短尖或鈍,全緣或有 1~3 對疏粗齒,兩面疏被貼生的短糙毛,中脈在上面明顯或有時不明顯,在下面稍凸起,側脈 1~2 對,通常僅有下部離基發出的 1 對較明顯,無網狀脈。
頭狀花序少數,徑 1.5~2 公分,單生於枝頂或葉腋內;花梗長 3~10 公分,被貼生短粗毛;總苞鐘形,寬約 1 公分,長約 1.2 公分;總苞 2 層,外層葉質,綠色,橢圓形,長 1~1.2 公分,頂端鈍或渾圓,背面疏被貼生短糙毛,內層較小,長圓形,長 0.6~0.7 公分,頂端尖,上半部有緣毛;托片折疊成線形,長約 0.6 公分,無毛,頂端漸尖,有時具 3 淺裂;舌狀花 1 層,黃色,舌片卵狀長圓形,長約 0.8 公分,頂端 2~3 深裂,管部細短,長為舌片的 1/5;管狀花較多,黃色,長約 0.5 公分,花冠近鐘形,向上擴大,檐部 5 裂,裂片卵形,鈍。花期 3~9 月。
瘦果倒卵形,長約 0.4 公分,多疣狀突起,頂端稍收縮,舌狀花的瘦果具 3 邊,邊緣增厚;無冠毛,而有具細齒的冠毛環。
藥用
清熱,解毒,祛瘀,消腫。治白喉,百日咳,咽喉炎;扁桃體炎,肋腺炎,痢疾,痔瘡,跌打損傷。咯血,高血壓;外用治疔瘡癤腫。幫助乳癌的治療。以全草入藥。夏秋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全草的水提取物腹腔注射對小鼠艾氏腹水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酊劑用試管稀釋法,1:128對白喉桿菌、1:64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乙型鏈球菌、1:16對枯草桿菌;煎劑1:128對白喉桿菌、1:30對金黃色葡萄球菌、1:81對乙型鏈球菌均有抑制作用。[4]台灣中研院最新研究,更發現青草茶原料蟛蜞菊,也就是俗稱的「黃花蜜菜」,有抑制男性前列腺癌腫瘤的生長的功效,不過蟛蜞菊中的抗癌成分必須靠化學萃取,直接喝青草茶可是沒有療效![5]
醫典論述
- 《生草藥性備要》:散瘡,清熱,咄膿,穿瘡,並病、痔。其根能脫牙。
- 《廣西藥植名錄》:破瘀,消腫。治跌打,腹痛,風濕。
- 《福建中草藥》:清熱解毒。治白喉,百日咳,肺癆發熱咳嗽,痢疾,肝火旺盛,煩熱不眠,咽喉腫痛,齒齦炎。
資料庫
- 邱年永 等著 原色臺灣藥用植物圖鑑(1)-226蟛蜞菊 p231 台北南天書局
- 鄭武燦 台灣植物圖鑑 下冊 2534蟛蜞菊 p1267 國立編譯館主編
- 中國植物誌 第 75 卷 354 頁 PDF 蟛蜞菊
- 臺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編 蟛蜞菊 469頁 9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