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血細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血細胞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一個科技名詞。

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結晶。這個民族[1]過去的文化靠着它來流傳,未來的文化也仗着它來推進,從大約是在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的「甲骨文」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2]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後秦始皇統一中國,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直至今天。

名詞解釋

血細胞又稱「血球」,是存在於血液中的細胞,能隨血液的流動遍及全身。以哺乳動物來說,血球細胞主要含下列三個種類: 紅細胞:主要的功能是運送氧。 白細胞:主要扮演了免疫的角色。當病菌侵入人體時,白細胞能穿過毛細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將病菌包圍後吞噬。 血小板:止血過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血細胞約占血液容積的45%,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在正常生理情況下,血細胞和血小板有一定的形態結構,並有相對穩定的數量。

生成

血細胞是如何生成的

血細胞來源於骨髓的造血多能幹細胞。幹細胞除具有增殖能力外,在一定的情況下尚能從骨髓造血組織中遷出,隨着血流到達髓外組織形成造血細胞小結,稱為集落形成單位。每一個小結由許多同類型分化的細胞組成,這些細胞是由一個幹細胞分裂分化而來。幹細胞雖有自身複製和分化為各種血細胞的能力,但在一般情況下,並不處於增殖狀態,而是處於休止的G0期。

原始幹細胞可分化為兩大分支:一支是集落形成單位細胞(CFU-C),又稱骨髓幹細胞,它是紅細胞、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血小板等系的多能幹細胞。集落形成單位細胞主要來源於骨髓,在發育為紅細胞、粒細胞與巨核細胞之前,要經過各系的定向幹細胞階段。另一支為淋巴樣幹細胞,又稱淋巴幹細胞,是高等動物免疫系統的發源地.其分化和發育過程與抗原的刺激作用密切相關,淋巴幹細胞亦是多能幹細胞,可分化為兩種不同的定向幹細胞.一為胸腺衍生的T淋巴細胞或稱T細胞,一為骨髓依賴的B淋巴細胞或稱B細胞,這兩種細胞經過相應抗原的再刺激分別轉化為原淋細胞和原漿細咆,然後逐步發育成熟,分別稱為淋巴細胞和漿細胞。

總之,血細胞來源於骨髓的造血多能幹細胞,首先由多能幹細胞分化為集落形成單位細胞(骨髓幹細胞)與淋巴樣幹細胞,再由骨髓幹細胞分化為各系的定向幹細胞,經過原始、幼稚等階段,發育、增殖最後成熟為紅細胞、粒細胞和單核細胞及血小板。淋巴樣幹細胞則經過原始、幼稚二階段,發育增殖而成熟;在抗原的刺激下,再分別轉化為原淋細胞和原漿細胞,並增殖、成熟為具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細胞和漿細胞。

血細胞的增殖是以分裂的方式進行的,但只有幼稚細胞才有分裂能力,一旦發育成熟到一定階段後.增殖便告停止。一般細胞分裂的形式有兩種:

(1)有絲分裂(間接分裂)在細胞分裂時,有特殊的絲體出現,故稱為有絲分裂。有絲分裂是血細胞增殖的主要形式。正常人循環血中不出現有絲分裂細胞。有絲分裂細胞在

造血組織中的數量,反映其增殖的程度和狀態。分裂過程可分為4期,主要表現在核的變化上。①前期(又稱單絲球期):細胞開始分裂時.胞體變成球形,胞核膨大,核染色質聚集成

單個柱狀的染色體,核膜及核小體消失,形如絲球。細胞質染色變淺,細胞器及包涵物暫時隱匿,中心體顯示。②中期(又稱單星狀期):中心體開始分裂,逐漸向兩極,其間連有絲狀

體,形如紡錘,稱紡錘體。細胞核染色體排列在紡錘中部,似星狀或菊花狀。③後期(又稱雙星狀期):每個染色體均勻分裂為二,絲狀體收縮,使分裂後的染色體隨中心體趨向細胞兩

端,分別排列為兩個星狀。細胞質開始收縮。④末期(又稱絲球期):趨於細胞兩端的染色體開始聚集為絲球狀,進而分散為染色質,構成兩個新核的小細胞核,此時胞質可形成啞鈴

狀,最後胞質分開,細胞分裂為二。

(2)無絲分裂(直接分裂)該分裂過程的表現形式較簡單,通常是細胞的核小體首先開始分開,然後胞核表面出現收縮,隨之逐漸加深而分解為二,繼之胞質分開,從而直接形成2個子細胞。

主要類型

紅細胞

紅細胞(erythrocyte,red blood cell)直徑6-9.5μm,平均7.2μm,呈雙凹圓盤狀,中央較薄(1.0μm),周緣較厚(2.0μm),故在血塗片標本中呈中央染色較淺、周緣較深,無細胞核。在掃描電鏡下,可清楚地顯示紅細胞這種形態特點。紅細胞的這種形態使它具有較大的表面積(約140μm2),從而能最大限度地適應其功能――攜O2。新鮮單個紅細胞為黃綠色,大量紅細胞使血液呈猩紅色,而且多個紅細胞常疊連一起呈串錢狀,稱紅細胞緡線。成熟的紅細胞沒有細胞核,其形狀呈兩面中央凹的圓餅狀。

紅細胞有一定的彈性和可塑性,細胞通過毛細血管時可改變形狀。紅細胞正常形態的保持需ATP供給能量,由於紅細胞缺乏線粒體,ATP由無氧酵解產生;一但缺乏ATP供能,則導致細胞膜結構改變,細胞的形態也隨之由圓盤狀變為棘球狀。這種形態改變一般是可逆的。可隨着ATP的供能狀態的改善而恢復。

成熟紅細胞無細胞核,也無細胞器,胞質內充滿血紅蛋白(hemoglobin,Hb)。血紅蛋白是含鐵的蛋白質,約占紅細胞重量的33%。它具有結合與運輸O2和CO2的功能,當血液流經肺時,肺內的O2分壓高,CO2分壓低,血紅蛋白即放出CO2而與O2結合;當血液流經其它器官的組織時,由於該處的CO2分壓高而O2分壓低,於是紅細胞即放出O2並結合CO2。由於血紅蛋白具有這種性質,所以紅細胞能供給全身組織和細胞所需的O2,帶走所產生的部分CO2。

正常成人每微升血液中紅細胞數的平均值,男性約400萬~500萬個,女性約350萬~450萬個。每100ml血液中血紅蛋白含量,男性約 12~15g,女性約10.5~13.5g。全身所有紅細胞表面積總計,相當於人體表面積的2000倍。紅細胞的數目及血紅蛋白的含量可有生理性改變,如嬰兒高於成人,運動時多於安靜狀態,高原地區居民大都高於平原地區居民,紅細胞的形態和數目的改變、以及血紅蛋白的質和量的改變超出正常範圍,則表現為病理現象。一般說,紅細胞數少於300萬/μ1,血紅蛋白低於10g/100ml,則為貧血。此時常伴有紅細胞的直徑及形態的改變,如大紅細胞貧血的紅細胞平均直徑大於9μm,小紅細胞貧血的紅細胞平均直徑小於6μm。缺鐵性貧血的紅細胞,由於血紅蛋白的含量明顯降低,以致中央淡染區明顯擴大。

紅細胞的滲透壓與血漿相等,使出入紅細胞的水分維持平衡。當血漿滲透壓降低時,過量水分進入細胞,細胞膨脹成球形,甚至破裂,血紅蛋白逸出,稱為溶血(hemolysis);溶血後殘留的紅細胞膜囊稱為血影(ghost)。反之,若血漿的滲透壓升高,可使紅細胞內的水分析出過多,致使紅細胞皺縮。凡能損害紅細胞的因素,如脂溶劑、蛇毒、溶血性細菌等均能引起溶血。

紅細胞的細胞膜,除具有一般細胞膜的共性外,還有其特殊性,例如紅細胞膜上有ABO血型抗原。

外周血中除大量成熟紅細胞以外,還有少量未完全成熟的紅細胞,稱為網織紅細胞(reticulocyte)在成人約為紅細胞總數的0.5%~1.5%,新生兒較多,可達3%~6%。網織紅細胞的直徑略大於成熟紅細胞,在常規染色的血塗片中不能與成熟紅細胞區分。用煌焦藍作體外活體染色,可見網織紅細胞的胞質內有染成藍色的細網或顆粒,它是細胞內殘留的核糖體。核糖體的存在,表明網織紅細胞仍有一些合成血紅蛋白的功能。紅細胞完全成熟時,核糖體消失,血紅蛋白的含量即不再增加。貧血病人如果造血功能良好,其血液中網織紅細胞的百分比值增高。因此,網織紅細胞的計數有一定臨床意義,它是貧血等某些血液病的診斷、療效判斷和估計預指標之一。

紅細胞的平均壽命約120天。衰老的紅細胞雖無形態上的特殊性,但其機能活動和理化性質都有變化,如酶活性降低,血紅蛋白變性,細胞膜脆性增大,以及表面電荷改變等,因而細胞與氧結合的能力降低且容易破碎。衰老的紅細胞多在脾、骨髓和肝等處被巨噬細胞吞噬,同時由紅骨髓生成和釋放同等數量紅細胞進入外周血液,維持紅細胞數的相對恆定。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