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行為金融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行為金融學(Behavioral Finance,BF),行為經濟學的一個研究分支,是金融學心理學[1]、行為學、社會學等學科相交叉的邊緣學科,力圖揭示金融市場的非理性行為和決策規律。行為金融理論認為,證券的市場價格並不只由證券內在價值所決定,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資者主體行為的影響,即投資者心理與行為對證券市場的價格決定及其變動具有重大影響。它是和有效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相對應的一種學說,主要內容可分為套利限制(limits of arbitrage)和心理學兩部分。

行為金融學理論

Shefrin(2000)則在《Beyond Greed and Fear》一書中,將行為金融學的研究領域分為三部分,即啟發式偏差(heuristic-driven bias)、框定依賴(framing dependence)和無效率市場(inefficient markets)。

認知過程

代表性啟發(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其缺陷在於過分強調將事物劃分的典型類別,而不關注潛在的其它可能證據。Tversky,Slovic and Kahneman(1982)舉的「飛行訓練」一例形象解釋了這一現象。Debondt and Thaler(1983)進一步解釋了「贏者輸者效應」(winner lose effect),認為由於「代表性啟發」的存在使投資者對過去的輸者組合表現出過度悲觀,而對贏者組合過度樂觀。

可得性啟發(availability heuristic)認為容易令人聯想到的事件會讓人誤以為這個事件常常發生。如Shiller(2000)指出,網絡使用者會傾向將1990年代後期的股市繁榮歸功於Internet的發展。Kahneman and Tversky(1973)認為存在可得性啟發是由於個人不能完全從記憶中獲得所有相關的訊息。Fischhoff,Slovic and Lichtenstein(1977)認為個人對於自己不太能想象的事件,會低估其發生的可能性。

錨定與調整(anchoring and adjustment)啟發。人們最初得到的信息可能制約對事件的估計,產生錨定效應,而以最初的信息為參照來調整對事件的估計通常不充分。開始的參考點不同會產生不同的估計。Shefrin(2000)認為股票分析師[2]對於新訊息的反應定位的太保守,並且調整的不夠快,Shafir,Diamond and Tversky(1997)通過實驗表明錨定會導致「貨幣幻覺」(money illusion),從而影響人們在認知、情緒上處理通脹的方法。實驗人員在對聯合與分離事件評估時,錨定會低估複雜系統出現問題的概率。

框定依賴(framing dependence)認為人們面對的問題本質相同而形式不同會導致人們做出不同決策。Kahneman and Tversky通過實驗發現頭腦在衡量各種複雜的可能時常走捷徑(shortcut)。

視頻

行為金融學 相關視頻

行為金融學:心理的作用
行為金融學理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