衕
衕 |
衕,簡體: 同,異體字: 㣚,拼音tòng,注音ㄊㄨㄥˋ,部首行部,部外筆畫6畫,總筆畫12畫,五筆86TMGH,五筆98TMGS,倉頡HOBRN,鄭碼OILD,四角21221,結構左中右,電碼5892,統一碼8855,筆順ノノ丨丨フ一丨フ一一一丨。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衕
外文名稱; alley, lane
注音; ㄊㄨㄥˋ
漢字結構; 左右結構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衕tòng(ㄊㄨㄥˋ)
1、〔胡衕〕見"胡"。
UNICODE
衕字UNICODE編碼U+8855,10進制: 34901,UTF-32: 00008855,UTF-8: E8 A1 95。
衕字位於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English
alley, lane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衕【申集下】【行部】康熙筆畫:12畫部外筆畫:6畫
《唐韻》徒紅切《集韻》《韻會》徒東切,音同。《玉篇》下也。亦通街也。
又《廣韻》徒弄切,音洞。義同。
又《山海經》勞水多飛魚,狀如鮒魚,食之已痔衕。
說文解字
衕【卷二】【行部】
通街也。從行同聲。徒弄切
說文解字注
(衕)通街也。衕通疊韻。今京師胡衕字如此作。從行。周聲。徒弄切。九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