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衛生福利部澎湖醫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衛生福利部澎湖醫院
圖片來自自由時報

衛生福利部澎湖醫院,簡稱澎湖醫院署澎,俗稱大病院。台灣澎湖縣馬公市的公立醫院,前身為創辦於台灣日治時期明治29年(1896年)的澎湖島病院,是澎湖第一座引進現代化醫療技術的醫院。[1] 本院創設於民國前十六年六月,隸於日治時代之澎湖廳,利用清領時期廟宇權充院舍,設內、外科,民前十四年改隸台灣總督府,而為府立澎湖醫院。

民國卅四年台灣光復於十一月接收,光復後首任院長為林道先生,本院隸於台灣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衛生局,後改稱為台灣省立澎湖醫院於民國四十七年七月拆除木造舊院舍,在原地改建鋼筋混凝土水泥空心磚院舍,於四十八年六月四日落成,由美援補助充實設備,復於民國七十六年六月增建二樓病房並於翌年二月完工正式啟用。

民國七十九年與八十二年分別經由行政院衛生署轄定為「地區綜合教學醫院」。因精省故,遂於民國八十八年七月一日,改隸行政院衛生署再更名為「行政院衛生署澎湖醫院」。

民國一百零二年七月二十三日,改隸行政院衛生福利部再更名為「衛生福利部澎湖醫院」。

本院位處馬公市中心,濱臨港口,車船交通便捷,佔地約一甲,另有安宅院區約兩千餘坪設置精神科病房,全院總病床數依衛生局核可床數為二百三十三床,另有附設護理之家,為以往台灣省唯一的離島署立醫院。[2]

歷史

日治時期

公元1895年(光緒21年、明治28年),大清帝國於前一年甲午戰爭失利,便和日本帝國簽署〈馬關條約〉,臺灣澎湖因此被割讓予日本。[3]日本政府在澎湖設「澎湖廳[4],當時因澎湖人口多集中在媽宮城(舊媽宮社,分有東甲、北甲和南甲[5])內,街道狹隘曲折,屋舍未經規劃,通風不良且擁擠不堪,家家戶戶常擅自放養雞、豬於街坊奔走,民眾公共衛生觀念普遍低落,隨意便溺、吐痰狀況屢見不鮮,故衛生條件十分低劣,非常容易孳生傳染病。[1]

明治29年(1896年)間,澎湖廳方除了制定各項衛生規範,企圖移風易俗之外,尚徵用媽宮城東南隅的提標館海壇館(皆為班兵廟館)作為醫院,設內、外科,此即「澎湖島病院」雛形,為澎湖第一座西式醫院。[6][1]

澎湖島病院亦開辦公醫制度,於澎湖十三澳、包括偏遠區域皆派遣一名公醫進駐。當時澎湖島病院除了提供醫療服務之外,也肩負起對民眾進行衛生宣導的任務。明治31年(1898年),澎湖島病院改隸臺灣總督府,轉稱府立澎湖醫院[6]

明治30年(1897年),當時澎湖進駐大量日本軍隊,同時也帶來不少經營特種行業的日本娼妓藝妓。為了防止性病傳播,澎湖廳特地設立「驅梅院」,提供各種健康檢查。明治34年(1901年),澎湖廳方為預防媽宮傳染病擴散,於媽宮城外的火燒坪鬼仔山處設立「避院所」(今馬公市光明里一帶),專門收容傳染病患者。明治36年(1903年),日本陸軍在媽宮城牆外側設立「衛戍醫院」(毀於1945年的澎湖空襲[7])。海軍也在媽宮要港部(今案山里)設立「海軍病院」。綜觀澎湖日治時期的醫療設施,可謂十分周全。[1]:78

民國時期

昭和20年(1945年),日本帝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國民政府接收台灣、澎湖[8],同年11月接收澎湖醫院,醫院改為臺灣省立澎湖醫院,首任院長林道。[6]

民國47年(1958年)7月,澎湖醫院進行改建,原本的木造院舍全數拆除,以鋼筋混凝土水泥空心磚等建材重建,民國48年(1959年)6月4日竣工,院內設備多由美援補助。民國76年(1987年),澎湖醫院增建二樓病房,並於翌年二月完工啟用。[6][9]

民國86年(1997年),臺灣實行精省[10],澎湖醫院遂於民國88年(1999年)7月1日起改隸行政院衛生署,後改名為「行政院衛生署澎湖醫院」,簡稱「署澎」。民國102年(2013年),行政院衛生署升格成衛生福利部,復更名為「衛生福利部澎湖醫院」。[6]

部門

澎湖醫院設有醫療部、醫事部、行政部和護理部。醫療部下設共同照護中心,另設15科,分別是內科、外科、婦產科、耳鼻喉科、牙科、精神科、放射診斷科、復健科、急診醫學科、皮膚科、家庭醫學科、眼科、骨科、麻醉科、小兒科。[6]

其他

澎湖醫院亦附設有護理之家,本部位於馬公市市中心,大眾運輸便捷,院舍佔地面積約一甲,精神科病房於安宅院區,約佔地兩千餘坪,兩院合計總床數依衛生局核可床數為233床。[6]

歷史建築

澎湖醫院之「舊門廳」與「防空洞」皆被指定為中華民國歷史建築[11]

  • 「舊門廳」初建於明治29年(1896年),為立面呈半圓形構造、外牆貼磁磚的西洋風格二層樓房,修建於民國47年(1958年)。
  • 「防空洞」則初建於昭和15年(1940年),為軍防及醫療所需而建築防空洞,防空洞內有傳聲孔、通氣孔、病床、告示牌,可做為臨時醫療中心,亦於民國47年(1958年)間修建。

參見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1.3 張, 玉璜. 《媽宮(1604-1945):一個臺灣傳統城鎮空間現代化變遷之研究》. 澎湖縣: 澎湖縣立文化中心. 1998. ISBN 9570215895 (Chinese (Taiwan)). 
  2. 醫院介紹,衛生福利部澎湖醫院,
  3. 許, 毓良. 〈馬關條約〉. 臺灣大百科全書. 2009-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7) (Chinese (Taiwan)). 
  4. 黃, 驗; 黃, 裕元. 《臺灣歷史地圖》 2016年第三刷. 臺北市: 遠流. 2015. ISBN 9789860475227 (Chinese (Taiwan)). 
  5. 許, 玉河. 〈媽宮三甲與闔澎三大公廟〉.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4) (Chinese (Taiwan)). 
  6. 6.0 6.1 6.2 6.3 6.4 6.5 6.6 〈歷史與沿革〉. 衛生福利部澎湖醫院.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04) (Chinese (Taiwan)). 
  7. 陳, 英俊; 高, 啟進; 林, 文鎮; 郭, 金龍. 《2010 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 澎湖縣: 澎湖縣文化局. 2010: 130. ISBN 9789860262797 (Chinese (Taiwan)). 
  8. 賴, 澤涵. 《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 台北市: 時報. 1994. ISBN 9571309060 (Chinese (Taiwan)). 
  9. 〈澎湖醫院舊門廳暨防空洞〉.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13-1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9) (Chinese (Taiwan)). 
  10. 江, 大樹. 〈精省〉. 臺灣大百科全書. 2009-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8) (Chinese (Taiwan)). 
  11. 澎湖縣文化局. 〈澎湖醫院舊門廳暨防空洞〉.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5) (Chinese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