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裝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裝訂

來自 網絡網 的圖片

裝訂 將印好的書頁書帖加工成冊,或把單據、票據等整理配套,訂成冊本等印後加工。書刊的裝訂,包括訂和裝兩大工序。訂就是將書頁訂成本,是書芯的加工,裝是書籍封面的加工,就是裝幀[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裝訂 [2]

拼音 zhuāng dìng

基本解釋 裝裱幀訂成本冊

分類 詞語

詳細解釋

亦作" 裝釘 "。把零散書頁或紙張加工成本子,一般包括折頁、訂本、包封和裁切等過程。

清龍啟瑞《上梅伯言先生書》:"先生及 伯韓 、 少鶴 皆二卷,而 少鶴 及同鄉 蘇虛谷之詞,合鄙作共為一卷,凡十卷,今已裝釘印行。"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一回:"只見他那屋裡羅列着許多書,也有包好的,也有未曾包好的,還有不曾裝訂的。"

魯迅《書信集·致李小峰》:"﹝《兩地書》﹞印後也不必裝訂,只要托裝訂局迭好,由我自己去訂去。"

演進

我國最早的書,是用皮帶或繩子把寫有文字的竹片、木片,連串成冊,稱為"簡策"。簡策十分笨重,不易閱讀。後來人們把寫有文字的絲絹,按照文章的長短裁開,捲成一卷,有的還在絲絹兩端配上木軸,便出現了"捲軸裝"的書。

紙張發明以後,把文字寫在紙張上,按照一定的規格,向左右反覆摺疊成長方形的冊子,將前後兩頁粘上硬紙或較厚的紙,作為封面和封底。這種裝幀最初用於佛教經典,故叫經折裝。

經折裝的書籍,最前面的一頁和最後面的一頁是分開的,將經折裝的首、末兩頁粘連在一起,翻開閱讀有風味來時,中間的紙頁飛起,有如旋風,故名旋風裝(參看圖7-1)。

用以上兩種方法裝幀的書籍,翻閱時間長了,摺疊處斷裂,書頁散落。到了宋朝,開始採用漿糊粘連或用絲線穿訂的方法來裝訂書籍,出現了如圖7-1中所示的蝴蝶裝和包背裝。

從明朝中期,開始有了線裝書籍。線裝書裝訂牢固、裝幀美觀、翻閱方便。

清朝以後,活字印刷逐漸代替了雕版印刷,印刷品的產量、品種不斷增加,裝訂技術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逐步從手工操作走向了機械化。除了為保留我國民族傳統,製作少量珍貴版本書和仿古書籍,採用線裝外,主要的裝訂形式有平裝和精裝。裝訂的方法分為手工裝訂、半自動裝訂和使用聯動機的全自動裝訂等。常見書籍的裝訂流程

裝訂方式

用騎馬訂書機,將套帖配好的書芯連同封面一起,在書脊上用兩個鐵絲扣訂牢成為書刊。採用騎馬訂的書不宜太厚,而且多帖書必須套合成一整帖才能裝訂(參看圖7-7A)。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