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裴李崗文化·中國文明的奠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網 的圖片

裴李崗文化·中國文明的奠基》,蔡金英 著,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隨着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地發展,傳播知識信息手段[1],除了書籍、報刊外,其他工具也逐漸產生和發展起來。但書籍的作用,是其他傳播工具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在當代,無論是中國,還是其他國家,書籍仍然是促進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傳播工具[2]

內容簡介

裴李崗文化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境內,但在發展過程中對周邊同時期不同方向的考古學文化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其影響所及,東達淮河中下游的魯皖蘇一帶,西抵渭河流域的隴東地區,南下到澧水流域的洞庭湖地區,北上到河北洺河流域的武安地區。裴李崗文化的對外影響是中原地區文化第一次大規模大範圍的擴張過程,為中原地區文化的發展強盛奠定了基礎,可稱為中國文明的奠基。

目錄

序(i)

緒論(1)

第一章 典型遺存分析(10)

第一節 舞陽賈湖(12)

一、賈湖墓地(12)

二、賈湖居址(26)

第二節 新鄭裴李崗(49)

第三節 裴李崗文化的內涵(57)

第二章 其他遺存分析(62)

第一節 墓地的分期(62)

一、新鄭沙窩李(62)

二、長葛石固(66)

三、郟縣水泉(71)

四、密縣莪溝北崗(77)

五、小結(82)

第二節 居址的分期(84)

一、新鄭唐戶(84)

二、長葛石固(89)

三、郟縣水泉(94)

四、新鄭沙窩李(99)

五、密縣莪溝北崗(99)

六、鞏義瓦窯嘴(102)

七、其他居址(108)

八、小結(125)

第三章 分期與年代(128)

第一節 分期(128)

一、墓地與居址的遺存對應(128)

二、裴李崗文化的分期(129)

第二節 年代(137)

第四章 譜系研究(140)

第一節 裴李崗文化的形成(140)

一、賈湖文化的發展(141)

二、磁山文化的南下(142)

第二節 裴李崗文化的發展(145)

一、裴李崗文化一期向二期的轉變(145)

二、裴李崗文化向北的擴張(148)

三、裴李崗文化向南的滲透(150)

四、裴李崗文化向東的發展(157)

五、裴李崗文化向西北的經營(166)

第三節 裴李崗文化的衰退轉變(171)

第四節 小結(172)

結語(176)

參考文獻(178)

後記(193)

插圖目錄

圖一 賈湖墓地陶溜肩壺分期(13)

圖二 賈湖墓地陶折肩壺分期(15)

圖三 賈湖墓地陶圓肩鼓腹壺分期(18)

圖四 賈湖墓地陶圓肩斜直腹壺、圓肩扁腹壺分期(20)

圖五 賈湖墓地陶缽、陶罐和陶鼎分期(22)

圖六 賈湖居址陶方口盆分期(28)

圖七 賈湖居址陶盆分期(29)

圖八 賈湖居址陶角把罐分期(31)

圖九 賈湖居址陶罐分期(一)(32)

圖一〇 賈湖居址陶罐分期(二)(34)

圖一一 賈湖居址陶直口缽、斂口缽分期(36)

圖一二 賈湖居址敞口缽分期(38)

圖一三 賈湖居址陶鼎分期(40)

圖一四 賈湖居址陶碗分期(42)

圖一五 賈湖居址陶壺(44)

圖一六 賈湖H112的陶器(47)

圖一七 賈湖T109③B的陶器(48)

圖一八 賈湖H113的陶器(48)

圖一九 賈湖H75的陶器(48)

圖二〇 裴李崗墓地陶壺分期(50)

圖二一 裴李崗墓地陶缽和陶罐分期(52)

圖二二 裴李崗墓地陶鼎分期(54)

圖二三 裴李崗墓地與賈湖墓地陶器對比(56)

圖二四 裴李崗文化遺址分布示意圖(60)

圖二五 沙窩李墓地陶器分期(64)

圖二六 沙窩李墓地與裴李崗墓地陶器對比(66)

圖二七 石固墓地陶器分期(68)

圖二八 石固墓地與其他裴李崗文化墓地陶器對比(70)

圖二九 水泉墓地陶壺分期(72)

圖三〇 水泉墓地陶罐和陶鼎分期(75)

圖三一 水泉墓地與其他裴李崗文化墓地陶器對比(76)

圖三二 莪溝北崗墓地出土陶平底壺(78)

圖三三 莪溝北崗墓地陶器分期(80)

圖三四 莪溝北崗墓地與裴李崗墓地陶器對比(82)

圖三五 裴李崗文化墓地陶壺和陶缽分期(83)

圖三六 裴李崗文化墓地陶罐和陶鼎分期(84)

圖三七 唐戶遺址中的陶壺(86)

圖三八 唐戶居址陶器分期(88)

圖三九 唐戶居址與賈湖居址陶器對比(89)

圖四〇 石固居址與賈湖遺址陶壺對比(90)

圖四一 石固居址陶器分期(92)

圖四二 石固居址與賈湖居址陶器對比(94)

圖四三 水泉居址陶器分期(一)(96)

圖四四 水泉居址陶器分期(二)(97)

圖四五 水泉遺址與其他遺址陶器對比(99)

圖四六 莪溝北崗遺址中的陶器(101)

圖四七 莪溝北崗居址與賈湖遺址陶器對比(103)

圖四八 瓦窯嘴居址陶器分期(一)(105)

圖四九 瓦窯嘴居址陶器分期(二)(106)

圖五〇 瓦窯嘴遺址與賈湖遺址陶器對比(107)

圖五一 中山寨遺址中的陶器(109)

圖五二 中山寨遺址與其他遺址陶器對比(110)

圖五三 王城崗遺址中的陶器(111)

圖五四 王城崗遺址與賈湖遺址陶器對比(112)

圖五五 馬良溝H1的陶器(113)

圖五六 東山原遺址與賈湖遺址陶器對比(114)

圖五七 北營遺址與賈湖遺址陶器對比(115)

圖五八 西坡遺址與賈湖遺址陶器對比(116)

圖五九 宋莊遺址中的陶器(117)

圖六〇 宋莊遺址與賈湖遺址陶器對比(118)

圖六一 朱寨遺址與其他遺址陶器對比(119)

圖六二 高崖遺址與其他遺址陶器對比(120)

圖六三 長泉遺址與其他遺址陶器對比(121)

圖六四 水地河遺址與賈湖遺址陶器對比(122)

圖六五 寨根遺址與賈湖遺址陶器對比(123)

圖六六 孟莊遺址與賈湖遺址陶器對比(124)

圖六七 裴李崗文化居址陶罐和陶缽分期(126)

圖六八 裴李崗文化居址陶鼎、陶碗和陶盆分期(126)

圖六九 裴李崗文化一期遺存分布示意圖(130)

圖七〇 裴李崗文化二期遺存分布示意圖(132)

圖七一 裴李崗文化三期遺存分布示意圖(134)

圖七二 賈湖文化和磁山文化分布示意圖(141)

圖七三 賈湖文化與裴李崗文化陶器對比(142)

圖七四 磁山H269的陶器(143)

圖七五 賈湖H187的石器(144)

圖七六 裴李崗文化與磁山文化遺存對比(144)

圖七七 小荊山F1的陶器(146)

圖七八 後李文化與裴李崗文化中的陶圜底器(147)

圖七九 磁山T96②的陶器(148)

圖八〇 磁山文化與裴李崗文化陶器對比(149)

圖八一 花窩T1①的陶器(149)

圖八二 裴李崗文化向北的擴張示意圖(150)

圖八三 彭頭山H1的陶器(151)

圖八四 彭頭山遺址中的陶雙耳壺(152)

圖八五 彭頭山文化與裴李崗文化陶器對比(153)

圖八六 彭頭山遺址中的陶釜(153)

圖八七 八十壋遺址中的陶雙耳壺(154)

圖八八 枝城北H1的陶器(155)

圖八九 枝城北H1與賈湖遺址陶器對比(156)

圖九〇 裴李崗文化向南的滲透示意圖(157)

圖九一 順山集H4的陶器(159)

圖九二 順山集文化與裴李崗文化陶器對比(159)

圖九三 裴李崗文化向東南的輻射示意圖(161)

圖九四 雙墩91T0719!3的陶器(162)

圖九五 雙墩文化與裴李崗文化陶器對比(164)

圖九六 北辛文化陶器(164)

圖九七 裴李崗文化、雙墩文化和北辛文化陶器對比(165)

圖九八 裴李崗文化向東的發展示意圖(166)

圖九九 月莊遺址中的裴李崗文化因素遺存(167)

圖一〇〇 裴李崗文化向東北的擴展示意圖(168)

圖一〇一 大地灣H363的陶器(169)

圖一〇二 老官台文化與裴李崗文化陶器對比(169)

圖一〇三 裴李崗文化向西北的經營示意圖(170)

圖一〇四 後岡一期文化與雙墩文化陶器對比(171)

圖一〇五 裴李崗文化的衰退轉變示意圖(173)

圖一〇六 椅圈馬一期的陶器(174)

圖一〇七 大張遺址的陶器(174)

圖一〇八 後岡一期文化與裴李崗文化陶器對比 (174)

插表目錄

表一 賈湖遺址陶器標本出土位置統計表(11)

表二 賈湖墓地不同區的地層關係對應表(23)

表三 賈湖墓地裴李崗文化遺存分期型式組合表(25)

表四 賈湖居址遺存分期型式組合表(46)

表五 裴李崗墓地遺存分期型式組合表(55)

表六 裴李崗文化墓地分期對應表(82)

表七 瓦窯嘴居址裴李崗文化遺存分期型式組合表(107)

表八 裴李崗文化居址分期對應表(127)

表九 裴李崗文化各遺址分期對應表(129)

表一〇 裴李崗文化分期表(136)

表一一 裴李崗文化14C測年數據一覽表(137)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