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裴耀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裴耀卿(681年-744年),字子煥[1]絳州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出自河東裴氏定著五房之一的南來吳裴,玄宗時的政治家和詩人。

家世

  • 高祖裴景,仕北周舉秀才,富平縣令。
  • 曾祖裴正,隋豐州司馬、蘇州大總管府贊治。
  • 祖父裴昚,字歸厚,皇朝舉秀才,授許州司戶,登明經高科,遷南鄭、酇令。
  • 裴守真,字方忠,縣尉、太常博士、詳正學士、夏官員外、成寧二州刺史,贈戶部尚書,生七子,第三子即耀卿。

生平

自小是個神童,八歲能應童子試。二十歲時授秘書省正字,不久補相王府(後來的唐睿宗)藩邸典韱。唐睿宗即位,授國子監主簿、檢校詹事府丞,升考功員外郎,改右司郎中、兵部郎中。。開元初,為長安令。開元十三年(725年),官濟州刺史,改任宣州冀州刺史,入為戶部侍郎。二十年(732年),隨信安王李禕討伐契丹,遷京兆尹。二十一年(733年),官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江淮、河南轉運使。二十二年(734年),官侍中,二十四年(736年)任尚書丞相、參知政事,封趙城侯天寶元年(742年),改為尚書右僕射,轉左僕射(一作自左僕射轉右僕射)。三年七月十八日(744年8月30日)卒,年六十三,贈太子太傅,諡曰文獻

耀卿的主要功績是整頓漕運。江南當時是主要產糧區,江淮兩京(洛陽長安)之間漕運舉足輕重的地位,為唐朝財源的依託和保證。至唐玄宗後期,一度漕運不暢,京師糧食供不應求。玄宗聽從耀卿整頓漕運的建議,命他為江淮、河南轉運使,負責漕運。裴耀卿在黃河入汴的附近設輸場並置河陰倉。江南漕運至輸場,即將租米納入倉內,船返本州。然後再由政府另雇運船,一路經洛漕輸含嘉倉;另一路到三門峽的集津倉,再由陸運十八里至陝西鹽倉,繞過三門峽之險,再水運至黃河岸的陝州太原倉,溯河水到潼關附近的永豐倉,經渭水直達長安。自開元十二年(734年)以後的三年中,運往關中長發的租米達七百萬斛,是隋唐漕運史上的最高記錄,節省陸路僱車運費三十萬緡[2]。裴耀卿成功地整頓漕運,成為開元盛世的一段佳話。

他和張九齡的關係很好。737年跟張九齡一起被李林甫陷害,被玄宗免除宰相職務,但沒跟張九齡一起被貶,繼續居高位,天寶三載(744年)去世。

子孫

有子八人:

  • 裴遂,太子司議郎。
  • 裴泛,梁州都督。
  • 裴汯,祕書少監。
  • 裴綜,吏部郎中。
    • 孫:裴佶,字弘正,吏部侍郎、國子祭酒、工部尚書。
    • 孫:裴琬,侍御史。
    • 孫:裴武,京兆少尹、太府卿。
  • 裴延,通事舍人。
  • 裴皋,給事中。
    • 孫:裴堪,諫議大夫、江西觀察使。

有一孫女嫁元義方並至少生有一女(776年—804年),嫁同州澄城縣主簿韋孟明。

注釋

  1. 見《全唐文》許孟容撰:《唐故侍中尚書右僕射贈司空文獻公裴公神道碑銘(並序)》
  2. 《新唐書·食貨志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