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裸子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裸子植物銀杏

中文名稱:裸子植物

拉丁學名:gymnosperm

科       屬:植物界 種子植物門 常綠喬木

特       征:木本植物

地       位:蕨類植物和被子植物之間

代表物種:銀杏、杉木、翠柏、蘇鐵

裸子植物就是最原始的種子植物,其發生髮展歷史悠久,最早的裸子植物出現在古生代,在中生代至新生代它們是遍布各大陸的主要植物。裸子植物是地球上最早用種子進行有性繁殖的[1],在此之前出現的藻類蕨類則都是以孢子進行有性生殖的。裸子植物孢子體發達,占有絕對優勢。多數種類為常綠喬木,有長枝和短枝之分。

代表植物

銀杏綱植物

從化石材料記載,它的歷史可遠溯至石炭紀,晚石炭紀出現的二歧葉(Dichophyllum)。之後,早二疊紀的毛狀葉(Trichopitys),晚二疊紀的擬銀杏(Ginkgoites)、拜拉(Baiera),三疊紀的楔銀杏(Sphenobaiera)等或許是銀杏的遠祖。 銀杏綱植物

到了中侏羅世已有許多銀杏生存。又從楔銀杏、拜拉的孢子葉的情況看,它們的小孢子葉上有5—6個(偶有3—7個)小孢子囊,而銀杏有3個小孢子囊;毛狀葉、拜拉和擬銀杏等的大孢子葉上的胚珠數目,也多於現代的銀杏。由此看來,現存銀杏的小孢子囊和大孢子囊,可能是經歷了一系列「簡化」過程演變而成的。另一方面,銀杏類和科得狄也有一些相似之處,比較重要的是它們單葉的葉基構造和葉脈形式一致;又科得秋的胚珠具有貯粉室,可能以遊動精子進行受精等特點和銀杏相似,這些都說明它們起源於共同的祖先。

買麻藤綱植物

買麻藤綱植物在現代裸子植物中,是完全孤立的一群[2]。現存的3個屬即麻黃屬、買麻藤屬和百歲蘭屬,這3個屬缺乏密切關係的類群,各自形成3個獨立的科和目。它們在外形上和生活環境相差很大,地理分布上又較遙遠。但從這3個屬植物中,都可以或多或少地看到由生殖器官兩性到單性,雌雄同株到異株的發展趨勢,它們都是屬於比較退化和特化的類型。

買麻藤綱

紅豆杉綱植物

從古植物學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地質歷史時期這類植物盛衰的情況和演化趨向的資料,但是由於化石材料的不完整和研究程度所限,現存的紅豆杉綱各科、屬和已滅絕的類型之間的演化線索,還未能完全搞清。一般認為紅豆杉綱3個科:羅漢松科、三尖杉科(粗榧科)和紅豆杉科(紫杉科),在系統發育上有密切關係。三尖杉科植物的孢子葉球中,沒有營養鱗片,很可能是晚古生代的安奈杉(Ernestiodendron),通過中生代早期的巴列杉(Palissya)、穗果杉(Stachyotaxus)的途徑演化而來的。而羅漢松科、紫杉科,則與科得狄植物有相似之處,尤其是大孢子葉球的結構以及變態的大孢子葉;穗狀花序式的小孢子葉球序,保持着和科得狄類似的原始性狀。說明這兩個科的植物,可能是從科得狄類直接演化出來的。

松柏綱植物

松柏綱植物是現代裸子植物中種、屬最多的植物。它們的植物體的形態結構比鐵樹類、銀杏類更能適應寒旱的自然環境;它們的胚珠受精方式比較進化,小孢子(花粉粒)萌發時產生花粉管,遊動精子消失。這是由於此類植物在地質歷史進程中較能抵禦自然環境的變動,而較多地保存下來的緣故。關於松柏類植物的起源,還不很清楚,在地質史上出現較早的科得狄,可看作是松柏類植物的先驅者,因為它和古老的松柏類在形態上和結構上,有不少重要的相似點,特別是和石炭紀、二疊紀的松柏植物勒巴杉(Lebachia)孢子葉球的結構非常近似。

用途

重要的材用樹種

裸子植物的大部分種類的木材都可利用,在傳統的林業生產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中國南方的杉木和北方的紅松,在建築、家具、包裝等方面廣泛使用。

重要的工業原料

裸子植物的木材纖維是造紙的重要原料。還可提取樹脂、栲膠、芳香油等工業原料[3]

庭園綠化的重要樹種

裸子植物的很多種類樹姿優美,都可在庭園栽培作綠化和觀賞樹種。世界五大庭園樹雪松南洋杉(Araucaria cunninghamii Sweet)、金錢松、日本金松和巨杉都是裸子植物。此外,銀杏、冷杉、水杉、柳杉、側柏、圓柏等也都是優良的園林樹種。

藥用植物的重要成員

草麻黃的莖、銀杏的種子(白果)是傳統的藥材。銀杏的葉近年已成為製藥的重要原料。從紅豆杉的樹皮中提取的紫杉醇,對治療癌症有很好效果。

深受歡迎的乾果、白果香榧子、松子(紅松或華山松的種子)等鬆脆可口、別具風味,是著名的乾果,深受人們喜愛。

視頻

裸子植物 相關視頻

一分鐘帶您了解什麼是裸子植物
認識一種植物-銀杏

參考文獻

  1. 什麼是裸子植物:關於裸子植物的科普知識,植物之家網,2016-3-12
  2. 裸子植物門有幾個科?裸子植物分類,第一農經網,2017-7-14
  3. 裸子植物與人類的關係,植物通網,2006-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