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西安工程大學紡織服裝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西安工程大學紡織服裝博物館

中文名: 西安工程大學紡織服裝博物館

地理位置: 西安工程大學臨潼校區

占地面積: 1000 m²

景點級別: 陝西省青少年教育基地

投用時間: 2007年11月

開放時間: 全年開放

門票價格: 免費

西安工程大學紡織服裝博物館主要是針對非紡織專業的學生進行紡織科普知識教育的基地,介紹了從「纖維-紗線-面料-成衣」的整個工藝過程。在纖維和紗線陳列區,可以看到各種天然纖維、化學纖維、常規紗線和花式紗線,同時還展示了一些過去的紡車、織布機等紡織工具。

它的建立一方面是對紡織服裝文化遺產的收藏和保護,另一方面也是專業人士進行學術研究的基地,給現代的設計師們以更多的啟迪,不少師生都來這裡尋找創作設計的靈感。[1]

歷史沿革

西安工程大學紡織服裝博物館是中國民族博物館在西北地區的唯一分館,是西安工程大學為開展教學科研和科普教育,於2006年籌建的,2007年11月正式開館。博物館位於驪山腳下的西安工程大學臨潼校區,面積1000餘平方米,共分三個館區,分別是:紡織科普館、西部民族民間服飾館、現代服飾館。當前,博物館收藏展品1000餘套系,博物館與中國民族博物館建有良好的合作關係,

是中國民族博物館在西安工程大學的分館和中國民族博物館的西部服飾文化研究中心。

列入陝西省100所博物館目錄,成為陝西省青少年教育基地、黨員教育基地、西部服飾文化研究中心、學生的學習和實習基地。每年接待兄弟學校師生、校友參觀學習人數20000人次以上,成為宣傳學校、提升學校社會影響力的重要窗口和名片,也成為高等院校校園文化工程建設項目的重要內容。

建築布局

紡織科普館

紡織科普館通過大量的實物和圖片,從紡織技術、紡織產品、紡織設備等方面,對紡織專業的知識進行了詳細介紹。在紡織科普館的纖維陳列區,主要展示各種天然纖維和化學纖維;在紗線陳列區,主要展示了常規紗線、花式紗線及花式紗線產品等;在織物陳列區,主要展示了棉織物、毛織物、絲織物和麻織物等;在成果陳列區,主要展示了由學校師生參與研發的一些最新紡織科研成果,如由西安工程大學姚穆院士負責研發的軍港綸和非典防護服;由山東魯泰紡織集團生產的全棉1.96特克斯(英制300支)紗和面料,它代表了目前世界棉紡織行業的最高水平。

此外,紡織科普館還收集展示了一些曾在西部地區農村廣泛使用的紡車、織布機及其他紡織工具。

西部民族民間服飾館

西部民族民間服飾館主要針對西北地區民族民間服飾進行收集整理,旨在保護和搶救西部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為學校服裝專業師生提供學習、實踐和設計創作的一手資料。西部民族民間服飾館陳列的展品為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少數民族的傳統服飾,如蒙古族的袍服、馬靴,土族女子的七彩袖,裕固族的頭面和紅纓帽,青海和甘肅南部地區的藏族服飾等。

另外,西部民族民間服飾館還收集展出了一些與服裝製作有關的傳統工具,如內置炭火的遼代熨斗、壓製鞋底的石頭、絲線樣品等。

現代服飾館

現代服飾館主要收集、展示西安工程大學服裝專業師生的部分獲獎作品。西安工程大學是我國最早開設服裝設計專業的院校之一,培養了大批服裝設計人才,其中包括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知名度的青年服裝設計師梁子、顧怡、張達、劉薇等。現代服飾館收集了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學校師生的部分優秀作品,這些作品反映了我國服裝設計的發展軌跡。

現代服飾館還展出了學校參與研發的部分軍服,如97式軍服、07式軍服等。

展出內容

西安工程大學紡織服裝博物館藉助西安工程大學紡織服裝學科優勢,集中展出了近些年來學校參與研發的、具有較高科技含量的新型紡織產品,同時收集、展出了一批國內開發的其它新型紡織產品。

博物館最具代表性的展品是多異多重複合變形新型長絲,又名「軍港綸」,它是由西安工程大學姚穆院士領銜研發的。軍港綸經紡、織、染、整等環節,可分別加工為用於四季穿着的軍服面料及配套的里料、襯料、輔料。由姚穆院士帶領的科研團隊還設計出了包括成衣加工在內的整套加工工藝系統,攻克了原料聚合、化纖紡絲、織造、染整、製衣等一系列關鍵技術和工程化難題。該產品先後裝備了我軍駐港、駐澳部隊和建國50周年國慶閱兵部隊,現已裝備全軍,並應用於公檢法、武警、工商、稅務、民航等部門的制服及民用服裝(圖8)。該產品具有導汗透濕、耐磨、抗靜電、可機洗、洗可穿、易保養等功能,色牢度優良,抗起毛起球,抗鈎絲性能優越,提高了我國的軍服與制服的現代化與功能化水平。該項目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及「九·五」全軍後勤重大科技成果獎、全軍科技進步一等獎、第十一屆國家發明博覽會金獎。

博物館的另一件代表性展品是非典防護服,其面料採用了由姚穆院士、周國泰院士等花費10多年心血共同研究開發的、以聚四氟乙烯(PTFE)微孔隔離過濾透濕複合膜為主體的複合織物材料,能夠有效隔離病毒、細菌,其病毒防護效果高達99.99%以上(國家標準為70%),是一種新型防護服。該防護服不僅能有效隔離病毒、細菌,而且輕薄、透氣、透濕、排汗、防粘貼、防水效果好,有效地解決了夏季酷熱條件下一線醫務工作者的防護難題。該防護服還具有不吸塵、輕巧、可重複洗滌、使用15次等特點,適用於臨床醫護人員阻隔和防護具有感染性的飛沫、血液、體液和分泌物,尤其適用於較高污染環境的非典治療病區。此防護服已通過國家級技術認定,實現了批量生產,它在2003年北京小湯山醫院、西安唐都醫院等醫院抗擊非典的戰役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博物館還展出了被譽為紡織技術「革命性突破」的賽絡菲爾系列精紡面料。該技術是西安工程大學與山東如意集團的合作項目。賽絡菲爾系列精紡面料採用了以新型超細長絲做軸,全毛紗線纏繞的紡紗工藝,克服了純毛織物抗折皺差、水洗變形、不易護理、有刺扎感、不適合夏令穿着等缺點,適合於不同用途和不同季節。此外,博物館展出的還有學校與廣東美雅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開發的真絲拉舍爾毛毯、羊絨拉舍爾毛毯;學校受澳大利亞羊毛創新公司國際合作項目資助研發的澳毛/竹漿纖維混紡針織毛衫;學校與澳大利亞羊毛創新公司合作項目純毛雙色變化圈圈紗針織衫等。同時展出國內開發的其它新型紡織產品,有竹漿纖維針織面料、中空纖維保暖內衣、抗靜電襯衫、金屬纖維襯衫、天然彩棉保健襯衫等。

除展示各種新型紡織產品外,博物館還對新型紡織技術進行了介紹,如微懸浮體染色技術。該技術是由西安工程大學紡織與材料學院邢建偉教授發明並命名的一種新型染色技術。採用該技術對蛋白質纖維及其紡織品進行染色,可以顯著提高染料的上染百分率和固色百分率,縮短染色時間,從而減少環境污染,減少纖維損傷,大大提高纖維和紡織品的質量。該技術在2004年召開的中國紡織科技大會上,被列為國家重點開發應用新技術,獲得2004年科技部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重大專項課題。該技術已經在羊毛、絲綢、山羊絨和大豆蛋白纖維的染色中獲得推廣應用,並產生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作為中國民族博物館在西北地區的唯一分館,西安工程大學紡織服裝博物館的藏品中,博物館收集了中國近現代服飾織繡花邊1000餘種、還收藏有近現代漢族傳統服飾多件,如清中晚期的黑地盤金平針繡對襟霞帔、粉底暗花緞面雲肩領大襟大袖衫等、各式漢族民間童帽50餘頂、近現代不同類型裹肚30餘件。

參觀信息

地址:西安市臨潼區陝鼓大道58號

公交線路:乘坐306(游5)、307、915、916路公交車至西安工程大學臨潼校區站

開放時間:全年開放(免費參觀,需提前預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