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西昌市四合鄉中心小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西昌市四合鄉中心小學位於市中心西北面5公里處,屬二半山區彝族聚居鄉,面積51.6平方公里,全境飛播林覆蓋。學校服務範圍為全鄉五個村,24個組 ,戶籍人口9751 人。中心校下轄富民、永定、團結三所村小,全鄉教育占地面積18392.9平方米,建築面積5796平方米, 固定資產達360萬元。現全校共開設有30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547人。全鄉在崗教師65人,其中大學學歷4人,大專學歷47人,中專學歷12人,中級職稱22人,初級職稱42人,高級工2人。

歷史沿革

學校始建於1959年9月,屬喜德縣李子鄉躍進社小學。當時藉助牛圈棚做教室和教師宿舍,招收一個班,僅有教師1人,學生82人(其中女生11人)。 石頭做凳子,一塊木板搭在石頭上做桌子,用稀泥搪糊出一長方塊土牆,抹上鍋煙權作黑板,在山地里撿些黃、白硬土塊且當粉筆。1961年3月改社為鄉,李子、北山兩鄉合併為一個鄉,鄉名仍用李子鄉,駐地設在躍進社,校名為李子鄉中心校,有教師三人。新修三間土牆茅草屋做教室,石頭木板搭起做桌凳,學校設備仍很簡陋。1962年恢復各鄉機構,鄉政府各回原地,自然撤銷李子鄉中心校校名。1963年學校遷往邊家山,學校更名為李子鄉邊家山村小學。1964年學校遷往四合村,學校隨之更名為李子鄉四合村小學。1973年,隨人口增長,由喜德縣李子鄉劃分出來,成立喜德縣四合鄉,相應建立了四合鄉中心校。1977年四合鄉中心小學附設初中班,招生範圍包括喜德縣北山鄉、東河鄉、四合鄉小學畢業生。全校9個班級,初中每班人數50人左右,小學每班人數25人左右,下設10個點校,每個點校設1——2年級。點校教師巡迴教學。學校校點分散,中心校被鄉政府駐地從中分割為南北兩地,教學設備簡陋。

1979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學校走向發展階段。1980年元月,四合公社由喜德縣劃入西昌市,1982年四合公社在現學校所在地校址(河壩)劃了21.6畝地,市委、政府撥款18萬元新修一幢2層磚混結構教學樓,共有標準教室8間,一幢磚混結構教師宿舍,共8套,教師辦公樓一幢,磚混結構學生宿舍一幢6間,磚混結構師生廚房一幢。通過1998年、2005年、2008年三次全鄉教育布局調整,合理收縮校點,向中心校集中,逐步實現教育的均衡發展,將原來的4個村小6個點校並成三個村小,修建了教學綜合樓、學生食堂,教育教學設備逐步改善。國家實行兩免一補(即免除學雜費、免除課本費、補助生活費)和民族地區十年行動計劃,家長送孩子入學的積極性很高,學校辦學規模迅速擴大,教育教學設備設施更加完善。

領導關懷

自1977年起,中央、省、州、市領導胡啟立、魯大東、華訓、孫自強、楊朝波、朱明等先後到學校視察,美國民族教育研究會代表團、加拿大民族雙語學者、湖南省民族考察團、雲南楚雄州代表團、全國語文教育研究會代表團、甘孜、阿壩民族教育代表團、涪陵地區民族考察團、《人民日報》、《四川日報》、涼山電視台《教育時空》欄目組等先後到學校參觀、考察、錄製節目。

辦學方針

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小學義務教育,促進基礎教育發展;實施素質教育,不但探索教育教學方法,積極開展教育科研和校本教研。始終堅持「安全、衛生、鞏固、提高、發展」和以學生為本的辦學理念,以培養講文明、懂禮貌、愛學習、愛勞動的新型民族為辦學目標。

榮譽

西昌市課程改革先進單位、西昌市平安校園、先進黨支部、西昌市寄宿制標準(規範)化達標學校

素質教育關係億萬家庭的幸福

在很多父母心中,子女是整個家庭的中心,特別是當今的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寄託了幾代人的希望。只有通過素質教育[1],才能讓青少年成為身心健康的人、人格健全的人、學有所長的人,每個家庭的幸福生活才真正有盼頭[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