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西溪遺址位於中國江蘇省宜興市芳莊鎮溪東行政村西村自然村,是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1],2002年列入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溪遺址地處太湖西部,2002年4月、2003年5~7月、2003年9月~2004年1月先後進行了三次發掘,共發現馬家浜文化灰坑109個、灰溝3條、嬰幼兒墓葬4座、祭祀遺蹟1處、房址16座以及大面積多層次的建築遺存柱洞群,文化層中發現了大面積堆積深厚的蜆蚌螺螄類遺存,還清理了良渚文化時期墓葬1座、灰坑2個,商周時期灰坑2個,唐宋時期墓葬3座。西溪遺址的文化遺存可分為早、晚兩個時期,早期階段屬馬家浜文化早期,絕對年代約為距今七千年至六千四五百年,晚期階段相當於馬家浜文化晚期,並表現出向崧澤文化的過渡性, 絕對年代為距今六千四五百年至五千九百年前後。出土物以陶器為主,骨角器次之,石器較少。

目錄

考古

據考古專家介紹,遺址呈現生活區與公共活動區各有分工,譬如傾倒生活垃圾的巨大灰坑、用來研磨穀物的石臼、被猜測用來暫時放養活魚的深坑、用來防潮的大面積螺螄貝殼堆積,展現了地勢低平、水網稠密地區古代先民生產生活的動人場景。另外,釜和鼎是當時的生活用品。早期的是以平底的為主,到中期有3個小足,晚期是一種比較成熟的炊器,3個足很粗大,在使用的時候也比較方便,下面用柴火可以直接加工食品。這次考古把太湖西部距今7000到4000年的歷史序列建立得比較完善和豐滿,從這一地區的考古材料也能發現,太湖西部的古代居民同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的居民發生過廣泛和密切的聯繫。

發掘

通過發掘,證實了西溪遺址為馬家浜文化時期的一處大型聚落遺址,主要遺存形成於距今約7000—6000年,且表現了多個方面的重要價值。證實了西溪遺址為馬家浜文化時期的一處大型聚落遺址,主要遺存形成於距今約7000-6000年,且表現了多個方面的重要價值。

文物遺存

西溪遺址中心區域為一高出四周農田2米的長條狀高地,面積近5萬平方米。遺址的南、北、西三側有河流呈半環狀環繞,為西溪遺址的先民在生產、生活、對外交流等方面提供了極為便利的自然條件。共發掘清理出了13座建築遺蹟、28座灰坑、150餘件石器陶器、玉器、骨器以及大量石料、陶片標本,並首次發現了類似吊角樓的干欄式建築、釜和兩件器物等[2]

視頻

西溪遺址 相關視頻

西溪濕地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等免費開放了
杭州西溪濕地紀錄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