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西盟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西盟佤族自治縣成立於1965年3月5日,是雲南省佤族聚居邊境縣,普洱市(原名思茅,2007年改名)轄縣,位於省境西南部,西與緬甸為鄰。縣城距省會昆明625千米,距普洱市225千米;與緬甸佤邦接壤,國境線長89.33千米。2010年西盟縣總人口為9.13萬人,少數民族人口為8.39萬人。2013年,西盟縣實現生產總值(現價)78683萬元,較2012年增長13.3%。[1]

資源概況

全縣土地總面積202.5萬畝,其中可耕地72.51萬畝,人均占有耕地9.34畝;有林地38.82萬畝,活木蓄積量379.93萬畝,森林覆蓋率29.15%;草場86.58萬畝。最高海拔2458.9米,最低海拔590米,相對高差1869.9米,具有明顯的立體氣候特點。年均降雨量2758.3毫米,夏秋季節雨量高度集中,降水量占全年的90.1%,冬秋季節雨量偏少,占全年降水量的9.9%。年平均氣溫13.5℃,年日照時數2158.8小時。

縣內礦藏有錫礦、富銀鉛鋅礦、鎢礦、金礦、錳礦螢石礦、大理石礦、稀有稀土礦、綠柱石(鈹礦)、黃玉等。

宗教活動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讕滄拉祜族廣明三佛祖朱阿霞進入佛房創建佛房,廣納信徒,傳播佛教。

西盟佛房是三佛祖朱阿霞進行佛教活動的中心。佛房裡有佛爺和和尚,佛爺是和尚的老師,每天主持佛殿裡的祭祀活動,教和尚念經書。每逢重大佛事,晝夜跪在神龕前敲木魚念經。佛爺一輩子不討老婆,不吃肉。和尚們每天攻讀經書。早晚分兩次給神佛燒香、點燭、獻飯。逢年過節,頭人、百姓前來參加祭祀活動,一律不得入殿,所帶供品,只能放在大殿前花台的平台上,然後有佛爺派人去收留。進行宗教活動所需經費以及佛爺、和尚的培養費用,來自於所收取的佛谷。由於供給不足,和尚也要參加生產勞動,農忙季節,半天念經,半天搞生產。

三佛祖朱阿霞平時很少露面,不參加繁瑣的祭祀活動,也不親自處理一般日常事物,一般只在宗教節日親自主持宗教活動。他的精力主要用於進行佛教理論研究和宣傳、處理重要的民間交往大事等。如:接見佤族的大頭人、商談與佤族訂盟約等重大問題。三佛祖朱阿霞在傳教中把佛神化,同時也把自己神化。有關他的神話傳說,在西盟各民族中廣為流傳,特別是在拉祜族和西盟鎮的漢族中,流傳更為普遍,影響更深。在三佛祖的傳教中,也講一些自然常識和諸如要平等待人,要做善人,不做惡人,不能歧視窮人,提倡青年自由戀愛等為人處世觀念。

佛印是三佛祖的傳家寶。三佛祖進西盟時帶來了四個漢人,為他鑄成38枚佛印,佛印分方圓兩種,型號大小各異,最大的圓形大印,直徑20厘米,厚3厘米,重10多公斤;最大的佛印由佛祖珍藏,其餘按新官、長爺、卡些等不同官銜,授予打小不同的印鑑。鑄造佛印的四個漢人工匠,鑄完佛印後被三佛祖賜殺。

三佛祖到西盟後,為了和佤族部落疏通關係,和睦相處,曾與佤族各部落佤族頭人訂立盟約。具體做法是凡是願意與三佛祖合作的部落,由部落頭人向本部落百姓征派一個石頭,把石頭抬到西盟佛房,與拉祜族共建一個佛塔,作為立盟證據,並且在佛房剽一頭牛,栽一個石頭,石頭底下埋兩文錢,佤族、拉祜族各一文,以示信譽。

每年中,西盟佛房的盛大宗教活動有吃新米、祭大石馬、開印節、賧佛節和關印節。

佛房新米節是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日。在這天之前,各村寨家家戶戶吃新米,都要留一碗新米,由村寨頭人收集攏後,派人送到西盟佛房。八月十五日這一天,佛房鳴炮三響,拜祭月亮佛爺詠經直達通宵。

祭祀大石馬

每年三月十五日,拉祜族男女老少身着盛裝,敲鑼打鼓,台着祭供品,吹着蘆笙到大巴馬機會拜祭大石馬。

每年臘月十五,是佛房開印節,佛祖大印平時是佛祖珍藏,任何人都不得看見。開印節這天,佛祖把大印拿出來,擺到神台上讓大家都能看到。參加開印節活動的佛爺、教徒、各族群眾歡慶歌舞,統一休息一天。

賧佛

每年的正月初九是佛房賧佛節。這天,各村群眾從四面八方前來西盟佛房賧佛,所來之人都必須帶一份禮物作為供品拜祭神佛。祭祀後,在佛房大院廣場跳舞娛佛。活動持續三天,第三天才各自回家。

關印節

農曆正月十五是西盟佛房關印節。這天,各村寨歌舞娛樂休息一天,過關印節。第二天,集中到西盟佛房拜佛,拜祭完畢,佛祖收起佛印,然後那出一些谷種和糯米粑粑分贈給拜祭的眾人,並由佛房出資殺豬、磨豆腐、做飯招待拜佛眾人一餐,關印節結束。

三佛祖朱阿霞是西盟歷史上的一位有影響的政治宗教人物。他到西盟創建佛房後,一政教合一的方式建立不定期以其為酋首的部落領主政權,統治西盟長達百年之久,對西盟的政治、宗教、經濟、文化產生過重大影響。

旅遊景點

佤山游天然溶洞

西盟的天然溶洞有多處,常有人去探險遊覽的有莫窩溶洞和歹格拉溶洞、窩阿溶洞、芒杏溶洞,洞內有奇形怪狀的石筍、石柱、灘狀岩。莫窩溶洞位於縣城59公里處,窄處只能容一人通過,寬處則可容納幾百人至上千人,裡面有滴水、溪流,沒有光源。入內須作好充分準備,自帶照明,三五人同行,一路作識標記,避免迷路。歹格拉溶洞,只要順河走,就不會迷路,按一般速度,行走遊覽15至30分鐘就可以通過。洞裡洞外,皆有景致,困蝙蝠特別多,亦稱蝙蝠洞。

水上遊樂──放筏南錫河

世人皆知「桂林山水甲天下」。假如你乘上竹筏,遊覽南錫河,也會領略到中國大西南邊疆山水的另一番風韻。南錫河水平緩清悠,河兩岸有茂密高垂的鳳尾竹,有高峻青崎的懸崖峭壁。偶爾可見猴群在岸邊森林裡嬉耍,可見白鷳等各種鳥兒從河面掠過,劃筏遊覽南錫河,悠然欣賞大自然迷人的風光。最佳遊覽河段是岳宋與緬甸183界樁至南錫河與南康河交匯處。再往下便是南卡江,江水湍急,亂石較多,不宜劃筏。南錫河是中國與緬甸的界河。前往劃筏遊覽,需辦有關手續。

永東、里坎瀑布

永東瀑布,位于娜妥壩辦事處中緬邊境界河各弄埂堵河這齣口處,距娜妥壩約2公里。各異埂堵河蜿蜒流了娜妥壩,到一個狹窄高峻的崖頂丫口,形成若銀似霧的瀑布,從下往上仰視,猶若銀河落九天,山崖陡峭有致,一些攀岩植物用根葉把它裝繪成一幅耐人尋味的潑墨山水畫。

里坎瀑布,位於勐梭河流出勐梭壩子下里坎的陡崖間,距勐梭鎮約4公里,有公路從旁邊通過。里坎瀑布隨山岩形勢,分階梯級級下跌,氣勢磅礴,一路轟鳴。周圍森林茂密,瀑布若隱若現「猶抱琵琶半遮面」,給人予無盡遐想。

勐梭龍潭

西盟是一片神奇美麗的土地。佤族宗教崇拜自然,認為萬物皆有靈,這對西盟山川草木的保護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阿佤山至今青山常綠、綠水常流。在延綿的群山之中,不但有常年飛瀉的瀑布,還有若干秀美明潔的高山湖泊,如顆顆明珠鑲嵌於翠玉般的山林之中,尤其是勐梭龍潭,碧水粼粼,波平如鏡。龍潭水面上,人們從不見有落葉,傳說是多情的姑娘變成了小鳥,守在湖邊,銜走了落入水中的每一片樹葉,以保持情人清潔的面目不受破壞。勐梭龍潭,湖水清澈見底,四面環抱的秀麗青山倒映湖中,景色靜謐、秀美。湖邊森林茂密,古木參天,有成片成林的大樹花、相思紅豆。林中有珍禽異獸棲息,湖邊苔蘚遍地,蟬鳴鳥語,保持着原始自然的生態景觀。株株歷盡滄桑的古榕青樹聳立水邊,榕樹下部奇異的側根,自然天成如孔雀的造型,成為世所稀有的由活的樹自然生成的天然根雕藝術珍品。影視劇<孔雀飛進阿佤山>、<佤山游擊隊>等都有龍潭邊古榕奇根的鏡頭。此外,勐梭龍潭與境外35公里處的緬甸「弄曲」龍潭水脈相通,同清同渾,齊漲齊落的奇觀被佤族兄弟賦予「姐妹」龍潭、「夫妻」龍潭的人情美稱,更增添了龍潭景觀的吸引力和趣味性,吸引了不少遊人。

佤山天池

在西盟,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不是天方夜譚。豐富的頂水資源,為在山頂建築水庫提供了便利條件。西盟現有的城子水庫、馬散水庫、永廣水庫都建在高高的山頂上。雲南省博物館收藏展覽着一幅西盟城子水庫的照片,取名為「天池」,也許是作者到了西盟城子水庫,看到一池碧水嵌在景色優美的阿佤山頂上,浮想聯翩,錄感突發,產生的絕妙取名。其實馬散水庫,永廣水庫也都建在佤山頂上,周圍景色,各有千秋,都是人們野炊、遊樂、垂釣常去的地方。

馬散水庫,曾名為紅衛水庫,是各弄公海河的源頭,距西盟老縣城11公里,距娜妥壩6公里。過去這裡是山野街,在每年三月份的一個特定日期,各路商客一年一度在此交易,六十年代後自行消失。

永廣水庫,位於歹格拉后土昂洛山與土朋伐山之間的山頂上,鄰近國境線,緊挨一片原始森林,進入森林需帶指南針,否則容易迷路。

民俗風情

拉祜族--哈巴節

哈巴,即拉枯語"月亮節",也稱"祭月節"。每年八月十五日的晚上,拉祜山寨到處可以聽到這樣的呼喊聲:"月亮快出來——"、"月亮出來囉——"。這時,一輪明澄澄的圓月在人們的千呼萬喚中徐徐爬上了山頂。人們帶着新米、乾巴、煙葉、新鮮瓜果、甘蔗等祭品擁向佛房進行集體祭月活動。"扒母八"〈佛爺〉在佛房內掛一幅"炕笆"大的白布,白布上繪有月亮的圖形,下方設一張大供桌及香燭蠟台。祭月的人將祭品獻於供桌上,點香燭、燒紙錢,對月亮圖形跪拜叩首,聽佛爺頌經祈禱。

西盟佤族自治縣

集體的祭月活動結束後,便開始了各家各戶的祭月。人們將裝滿祭品的蔑桌拾到屋外高高的山崗上,在老人的帶領下向月亮跪拜三次,將新米、銅鍋酒灑向天空。人們圍着蔑桌,吹響蘆笙,跳起擺舞,歡慶豐收的喜悅。年輕人往往玩到東方發自才依依不捨地向月亮告別。臨走時,一人拿一個梨,象徵與豐收幸福永不分離。

祭月節來自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拉祜族剛進入農耕時期,種下的早谷沉甸甸的金黃一片,眼看豐收在望,沒想到夜裡全被野獸吃光了。人們傷心地流淚。第二年,有人將谷穗掛在房屋外,大聲呼喚月亮神出來保佑,月亮果然亮如白晝,野獸再不敢出來。後來每年八月十五,拉枯族就要舉行祭月活動,祭月節就流傳了下來。

司崗里

司崗里」是佤族民間流傳的古老傳說,「司崗」是崖洞的意思,「里」是出來,「司崗里」就是從岩洞裡出來,特指的地理位置在西盟縣岳宋鄉南錫河對面緬屬岩城附近名巴格岱的地方,「崗里」歷史傳說梗概是,遠苦的時候,人被囚禁在密閉的大山崖洞裡出不來,萬能的神靈莫偉委派小來雀鑿開岩洞.老鼠引開守在洞口咬人的老虎,蜘蛛賭勝不讓人走出山洞的大樹,人類得於走出山洞。到各地安居樂業、休養生息……這是司崗里的大體意思。要詳細的講,就很多很長。總而言之,「司崗里」的傳說,就是人類歷史的源頭過去佤族每年都要到巴格岱「司崗里」處剽牛祭祀。紀念「司崗里」。

藤索橋

藤索橋,是西盟佤族、拉祜族在江、河通道上搭建的橋樑,過去用結實粗大的樹藤作索引,用竹、木枝杈作柵欄,中間搭上幾優木頭相互連接建成,原始古樸,與周圍環境相和諧,不公實用而且別具特色,很有觀賞價值。西盟南康河、錫古河、南錫河、南卡江上都有這一類橋樑。

木鼓房

木鼓是中國五十六個民族中佤族所特有的一個鼓種。是佤族原始自然崇拜中視為至高無上的通天神器,是萬能之神莫偉的化身,是佤族山寨的保護神。木鼓的作用:一是用於祭祀,祈禱木鼓保佑山寨平安、穀物豐收、人畜興旺;二是用於報警,山寨發生火災或外來侵犯等緊急事件時,敲響木鼓報警,召集寨人應急,保護山寨利益;三是用於歌舞娛樂。每個村寨至少有一個木鼓房,有的桂冠一個族姓就設一個木鼓房。因此,有的一個村寨就有多個木鼓房的現象。

過去,佤族獵人頭祭木鼓,木鼓房旁有很有盛人頭的人頭樁,1958年以後,國家禁止獵人頭祭木鼓,用畜、獸頭取而代之。

民間歌舞場和篝火塘

民間歌舞場和篝火塘和作用,大家就不陌生了,就是當夜幕降臨,點燃箐火,敲響木鼓、象腳鼓、鋩、鑼、釵,唱起民歌,圍着篝火,起舞歡樂的地方……

木鼓長廊

木鼓,佤族稱「克羅」,是佤族的通天神器,是典型的女性生殖崇拜物,傳說是佤族第一個領導者克利托創造的,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在佤族歷史上,木鼓既是通神的工具,又是統一的軍事信號,娛樂的樂器,每個佤族村寨都有木鼓房,房裡支放着一公一母一對木鼓,木鼓房屬姓氏所有,各姓有各姓的木鼓房,同姓的人聚居於本姓氏的木鼓房附近。木鼓用整圓木摳制而成,音色深沉而清脆渾厚,傳單可達數十公里,是佤族獨特的打擊樂器,歷史上,佤族寨民每逢新水節、拉木鼓、祭木鼓、新火節、新米節等宗教節日都有敲起木鼓,唱歌跳舞娛神。木鼓長廊仿古木鼓房而造,供奉着100隻大小不一的木鼓,供遊人感情阿佤文化的神秘淵深。

木鼓節

木鼓節是阿佤人最隆重的節日,每年4月中旬舉行(一般為4月10-4月12日),由佤族民間古老的拉木鼓、跳木鼓房、祭木鼓、剽牛、祭祀等一系列宗教活動和生產生活中演變而來。期間舉行熱鬧隆重的拉木鼓、鏢牛祭拜司崗里、朝拜龍摩爺、民族體育競技、民風民俗展示、民族歌舞表演、大型篝火聯歡、千人品嘗阿佤水酒以及舂米、織布、民族工藝品及農副產品展銷等一系列活動。

木鼓是佤族特有的鼓種,直徑將近一米,長度可達兩米,有祭祀、報警、娛樂、召集村民等作用。木鼓被佤族人視為保護神,圍繞木鼓的佤族民間活動有拉木鼓、跳木鼓、祭木鼓等,這些活動大都在農閒期間舉行。木鼓節期間有祭祀、慶祝等活動,佤寨的男女老少會盛裝上山,一起拉木鼓,並歌唱"拉木鼓歌",最後還要跳起木鼓舞,進行狂歡。[2]

鄉鎮簡介

翁嘎科鎮

位於老縣城西南部,處於北緯22°27′至22°36′,東經99°21′至99°34′。東鄰瀾滄縣,南接孟連縣,西與緬甸毗鄰,北連力所鄉。總面積222平方千米。鄉人民政府駐英力下寨,轄5個行政村,62個自然村。

行政區劃

西盟縣轄5個鎮、2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勐梭鎮勐卡鎮中課鎮新廠鎮翁嘎科鎮、力所拉祜族鄉、岳宋鄉。

岳宋鄉

介於北緯22°39′至22°47′,東經99°19′至99°26′之間。東鄰西盟鎮、莫窩鄉,南接力所鄉,西以河為界同緬甸相望,邊界有182、183號雙立界樁,國境線26.3千米,距邊境12千米。總面積92.18平方千米,轄3個行政村,23個自然村,39個村民小組。總人口6628人,農村人口5440人。2000年末,全鄉國民生產總值362.96萬元,完成財政收入8.1萬元,財政支出117.44萬元,糧食總產量233千克,農民人均口糧288千克,農民人均純收入297元。現建有國營橡膠1.2萬畝,民營竹林0.3萬畝,杉木0.62萬畝,全鄉森林覆蓋率27.3%。岳宋鄉是<阿佤人民唱新歌>的起源地,也是佤族發源地——司崗里所在地,民間保存着較完整的佤族傳統的民風民俗和生產生活方式,民族歌舞豐富多彩,獨具一格,具有開發民俗旅遊的獨特優勢。

力所鄉

力所鄉是西盟縣唯一的拉祜族鄉,位於縣城西部,介於北緯22°35′至22°43′,東經99°21′至99°33′之間。東鄰勐梭鎮,南接翁嘎科鄉,北連西盟鎮、莫窩鄉西南以河為界和緬甸相望。總面積177平方千米。全鄉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山高谷深,為百分之百山區.鄉人民政府駐力所寨,轄5個行政村,37個自然村,55個村民小組。農村人口10234人。總人口中,少數民族人口占98%,其中主體民族拉祜族占53%。2000年末財政收入為21萬元,財政支出179.76萬元。糧食總產量501.5萬元,人均口糧369千克人均純收入439元。力所鄉現有橡膠面積12000畝,甘蔗面積1500畝,杉木面積13000畝,茶葉面積2300畝,已經建成一個橡膠加工廠,兩個茶葉初制所。種植業和養殖業是力所鄉的兩大經濟支柱。

中課鎮

中課鄉位於西盟縣北面的庫杏河兩岸,介於北緯22°42′至22°56′,東經99°30′至99°41′之間。北部、東部與瀾滄縣毗鄰,南連勐梭鎮,西與莫窩鄉、新廠鄉相接,全鄉國土面積313.3平方千米。鄉人民政府駐中課大寨,轄5個村民委員會,5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0191人。2000年底,全鄉實現總產值718.36萬元,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956.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97元,人均口糧399千克。地方財政收入16.9萬元,財政自給率10.6%。

勐梭鎮

位於北緯22°33′至22°43′,東經99°30′至99°43′。東、南與瀾滄縣相鄰,西、西南與力所鄉、翁嘎科鄉相接,北交中課鄉。總面積251平方千米,有耕地面積54195畝,總人口12981人,其中農業人口12546人。鎮人民政府駐勐梭大寨,轄6個行政村,66個自然村。2000年末全鄉國民生產總值2300萬元,地方財政收入35.3萬元,財政支出220萬元,人均純收入505元,糧食總產量598萬千克,人均占有糧382千克。勐梭鎮境內有河谷小壩,土地肥沃,光照充足,適合發展糧食作物和熱帶和亞熱帶經濟作物。許多深山峽谷儲存着豐富的生物資源待開發。目前,有8萬畝可耕種面積,2萬畝草場可放養大牲畜,發展養殖業前景十分壯闊。在新縣城的輻射下交通建設,通電通水工程有較快發展,人力資源豐富。勐梭鎮經濟開發潛力很大。

新廠鎮

位於縣城西北部,介於北緯22°47′至22°57′,東經99°25′至99°33′之間。東、東南部與中課鄉、莫窩鄉相連,北、西部與緬甸接壤。國境線長35千米,邊界有178、179、180號界樁,國境線長達33.2千米。總面積133平方千米。轄5個行政村,30個自然村。總人口10815人,其中農村人口10604人.2000年末地方財政收入為10.0萬元,財政支出122.1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49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10元.糧食總產量303.66萬千克人均占有糧201千克。近幾年來着力發展生豬、山羊、肉牛、核桃、茶葉等產業。境內雨量充沛、光熱資源豐富,有豐富的水源、礦產資源有很大的發展潛力。[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