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西藏馬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西藏馬鹿,學名「馬鹿西藏亞種」,在西藏山南地區桑日縣增期鄉的崇山峻岭中,生活着一種極為珍貴的野生動物——西藏馬鹿。它們在被國際野生動物學界宣布已滅絕50多年後,又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中。

西藏馬鹿最初被科學家發現是在150年前。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中,西藏馬鹿排在中國一級重點保護動物白唇鹿之前,其鹿茸經濟價值也遠高於其他鹿種,因而遭到人類的濫捕,加上環境變遷等原因,本世紀40年代以後,這一物種便銷聲匿跡了。1990年,國際瀕危物種研討會正式宣布:西藏馬鹿絕種50年[1]

西藏馬鹿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的特有物種,身份尊貴有如國寶。

演變過程

大約300萬年前,馬鹿梅花鹿和白唇鹿的共同祖先出現在中國青藏高原東緣的西南山地。今天,留在溫帶森林的梅花鹿仍維持着原始的體態:個小、成年帶花斑;白唇鹿特化為高原專家,而馬鹿則向着適應寒冷疏林和草原的方向不斷演化[2]

體型特徵

馬鹿,顧名思義,就是和馬一樣巨大的鹿。馬鹿是現存鹿科動物中體型第二大的種類,僅次於駝鹿(就是整天在加拿大摧毀汽車的那種)。

馬鹿身體呈深褐色,背部及兩側有一些白色斑點。雄性有角,夏毛較短,沒有絨毛,一般為赤褐色,背面較深,腹面較淺,故有「赤鹿」之稱[3]

一隻成年的西藏馬鹿重約110公斤,肩高1.2米,角分五叉,向內彎曲。

馬鹿的體型越來越大,這一方面是為了抵禦嚴寒,並且便於在深雪中行走;另一方面,增大的體型也增強了咀嚼和消化的能力,使馬鹿可以取食其它小型鹿類無法利用的針葉和硬草。巨大的體型也降低了被捕獵的風險,除了這兩種殺手外,沒有任何猛獸可以對成年馬鹿構成威脅。

鹿角

在自然界,長角的動物並不少,但犄角長成樹枝狀的只有鹿。樹枝狀的角不算什麼,奇特的是鹿角還是一年一換的[4],每年新換的鹿角,都會比去年多一個杈,直到完全成年。

從麂[jǐ]子的雙杈角,到豚鹿水鹿坡鹿等原始鹿類的三杈角,再到梅花鹿的四杈角(偶爾能長出第五個杈,但中國民間有「花不過五」的說法),最終站在鹿科犄角演化頂端的,就是馬鹿。這裡說的是鹿角主杈的數量,而不是所有角尖的數量,因為主杈本身還可以再細分出更小的杈。

不同支系馬鹿犄角的共同特點是犄角的眉枝和第二枝離得非常近,因此中國民間給馬鹿的第二杈專門起了名字叫「冰枝」,也叫「對門杈」,這也是區分馬鹿和梅花鹿等其它鹿類犄角的方法。

保護工作

經過十年保護繁育,瀕危了近半世紀的野生動物藏馬鹿種群得到恢復,目前在自然保護區內數量已達8000隻,較設立保護區時增長了60%[5]

1993年,西藏成立類烏齊自然保護區;2005年,該保護區升級為類烏齊馬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達1206平方公里,主要保護馬鹿及其自然生態系統。

視頻

西藏馬鹿 相關視頻

遇見西藏走進西藏類烏齊馬鹿國家自然保護區
奔跑在藏東高原上的精靈——藏馬鹿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