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西螺泰山石敢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西螺泰山石敢當

圖片來自mapio.net

西螺泰山石敢當,又名市仔頭石敢當,是臺灣最大的石敢當[1]位於雲林縣西螺鎮濁水溪堤防上。雲林縣志稿記載,西螺原為台灣原住民平埔族巴布薩族社名,清朝雍正年間有中國大陸先民前來開拓,1740年(清朝乾隆五年)重修台灣府志已有西螺街和西螺堡記載,可見當時的發達。 據西螺鎮公所書立紀念碑文記載,泰山石敢當建於1827年(清朝道光七年),高五尺六吋,已故知名歷史學家林衡道考究證明,是全省最大泰山石敢當,意義是先祖對後代子孫的照顧,希望免於水患等災禍,祈求平安。

建造歷史

西螺鎮鎮長謝金治表示,西螺泰山石敢當是道光七年(1827年)立於濁水溪畔。傳說豎立由來,是當時濁水溪北岸的彰化水尾村民在岸邊設置一具道家法器紅銀水筆,導致洪水往南衝破堤防,於是西螺人便請法師設立一塊雕有劍獅泰山石敢當,使洪水轉向反擊北岸。水尾村菜公溝被淹後,水尾村民探知原委,偷偷將黑狗血灑在該碑上,頓時風雨大作,雷雨交加,之後濁水溪復歸平靜。

西螺泰山石敢當材質為砂岩,雕刻細緻,上部刻有獅頭,獅頭上刻有「王」字,象徵獅王,口含寶劍,俗稱「獅子咬劍」,歷經近二百年風霜歲月,雖因色澤剝落,但仍可見一石當關、萬險莫敵的磅礡氣勢。

石敢當通常多置於路口或門外,用來鎮邪止煞、防水消災,一般不能輕易寫上「泰山」二字,因泰山為五嶽之首,濁水溪為台灣第一大河川,鎮守之意可見,而西螺泰山石敢當的設立,傳說源於大洪水侵襲。

形狀

鎮上耆老因碑上有劍獅而稱其「獅子咬劍石敢當」。依林衡道考據,此石敢當其高度五尺六、寬度二尺四、厚度五寸,是臺灣最大的石敢當。《石敢當初探—臺南地區石敢當實例》作者楊仁江研究《繪圖魯班經》規定泰山石敢當尺寸及形狀,可是他發現臺灣的石敢當卻沒遵守。泰山石敢當就比《繪圖魯班經》所示的高四尺八、寬一尺二的正常規格大一號。

當地教師張億載說明,碑上的「泰山石敢當」看似五個字就有三個別字,其中「泰」的「水」少了一捺、「石」多了一點、「敢」的「耳」沒伸下,因為防洪所設,自然水要少,石要多、敢用兩腳站穩。在1997年報導時,對聯寫著「今古乾坤昭化育,海天日月共光華」。

遷移

該石敢當因堤岸數次整建淹沒,後來堤岸逐漸加高內縮重見天日,改安置於西螺市仔頭。鎮上耆老因所立之處位於西螺老市街,遂稱作「市仔頭石敢當」。後因該地被水利單位放領申購,而位在私人宅院中。該住戶廖淑蓉回憶她出生時候石敢當就已在她家,父親與祖父每天都用香祭拜。為避免干擾作息,只有當地團體帶人拜訪時,才開門提供參觀。鎮長謝金治認為泰山石敢當是文物瑰寶,應立於開放空間方便更多人參觀,有意遷到濁水溪堤防或西螺大橋附近。然而部份地方人士認為不妥,認為會破壞原意設立的鎮煞風水。後來,位置處因要開闢1之1道路,需要遷移。

2003年7月10日,丸莊醬油董事長莊英烈拜會。雲林縣政府文化局長林日揚,提及遷移的迫切性。9月16日,經濟部水利署第四河川局課員林明輝等人,會同西螺公所民政課長沈美麗勘查泰山石敢當遷移預定地後,表示河川局原則同意撥用土地給公所。其建造費由瑞春醬油董事長鍾朱洪捐獻六十萬元,並以紀念其父鍾拱照之名建亭,取名「拱照亭」。

2005年3月25日,舉行揭碑典禮,鎮長謝金治、立委張碩文、瑞春醬油董事長鍾朱洪參加。石敢當面向東方水源處,風水說是用來阻擋洪水沖破堤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