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議使中行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議使中行說》選自元末明初劉基創作的筆記--《郁離子》第六卷。《郁離子》的寓言體風格可謂「牢籠萬匯,洞釋群疑,辨博奇詭,巧於比喻,而不失乎正。」在這點上頗得莊子精髓[1]。即汪洋恣肆、想象奇幻、文辭富麗、氣勢磅礴、感染力強。更為重要的是,《郁離子》還吸收改編了一些《莊子》的寓言來就事論理。

原文

漢八年,高皇帝崩,呂太后臨朝呼政。大臣患匈奴之強,將與為和親,議使者。太后惡宦官者中行說,欲去之,故使往焉。欒布諫說:「陛下之所以使中行說者,不過以匈奴驕恣,必不能善待漢使,或留之則非我所惜,從而棄耳。臣獨以為不便。夫使所以達主命,釋仇講好,決疑解紛,卑不可以屈國體,高不可以激敵恚,察變應機,以制事權。國之榮辱,已之體戚,非素所愛信,而國士則不重其身,臣懼其泄國情,而開敵釁也。」弗聽。欒布退謂辟陽侯曰:「子不力諫,北邊自此弗仇寧矣。昔鄭伯惡其大夫高克,弗能去,而使帥師以御狄,次①於河上,久而不召,眾潰,高克奔陳。《春秋》書曰:『鄭棄其師』病鄭伯也。今使說也如匈奴,無乃棄說以及其介幣乎?昔晉之敗於必②也,先觳③實往楚師,楚之敗於鄢陵④也,苗賁皇⑤實在晉,此古人之僨⑥車轍民,上必悔之。」

註解

① 次:停留。指在旅行或行軍途中。《書·泰誓中》:「王次於河朔。」

② 必:古地名,在今河南鄭州東。

③ 先觳:春秋時晉人。

④ 鄢陵:地名,在今河南鄢陵縣北。

⑤ 苗賁皇:楚國大夫伯賁之子。

譯文

漢八年,高祖皇帝劉邦去世了,呂太后臨朝聽政。大臣害怕匈奴強大,要同他和親,商議出使凶奴的人。太后厭惡官中行說,想除掉他,所以派他出使匈奴。欒布進諫說:「陛下之所以派中行說去的原因,只不過認為匈奴驕橫,必定不能友好地對侍漢使,或許把他扣留在匈奴,那我們也不惋惜,從而拋棄他罷了。我個人認為這樣做不妥。使者的使命是派到異邦傳達君主的命令,解仇和好,解決疑慮,排解糾紛,卑下不可以屈辱國格,高亢不可以激敵忿怒,察變應機,來掌握事務的主動權。關係到國家的榮辱,自己的禍福的使命,不是平素所喜歡和信任的,並且了解他忠誠和有氣節的人,是不可以派遣。如今中行說是受刑罰的臣子,名字被國家賢士所不原提及,又被陛下一向所厭惡。平素被君王厭惡的人就不會尊敬他的君王,名字被國家賢士怕不願提及的人,就不會尊重他自身的人格,我害怕他泄露出國家的實情,從而引起敵和人挑釁啊。」呂太后不聽。欒布退出,對辟陽侯說:「你不進諫,北方從此就不安寧了。從前聞伯惡他的大夫高克,不能除去,就派他統帥軍隊而抵禦狄族,駐紮在河上,長時間不召回,結果軍隊潰散,高克奔陳。《春秋》里寫道:『鄭伯丟棄了他的軍隊。』錯誤在鄭伯身上啊。如今派中行說到匈奴,不就是想丟棄中行說以及那一點財帛嗎?從前晉軍在必地被楚軍打敗,是因為先彀把晉軍的實情送給了楚軍。後來楚國在鄢陵被晉軍擊敗,是因為苗賁皇使楚軍的實情掌握在晉軍的手中,這些都是古人覆敗的車之轍啊,太后一定會為她的做法而感到後悔的!」

寓意

為人處事應出於公心,如果出於個人恩怨,憑着個人意氣感情好惡去任用庸人,必將貽誤大事,任又有何為?用人應知人善任,慎重從事。

作者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溫,諡曰文成,漢族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2]

作品介紹

《郁離子》是寓言體散文故事集,在中國思想史上和文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元末亂世,劉伯溫隱居青田,總結自己的思想和對社會、人生的見解,創作了《郁離子》。「郁離子」是劉伯溫的托稱[3]。《郁離子》包羅萬象,囊括古今,闡明了劉伯溫的政治理想、哲學觀點、處世態度和治世的謀略等。劉伯溫認為,如果按照書中的正確主張去做,就一定能達到文明之治的目標。

視頻

議使中行說 相關視頻

來聽劉伯溫《郁離子》中「道士救虎」的故事!漲知識
陳勝華轉述<郁離子>新書發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