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時習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論語·時習章》是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學家[1]陳普作品之一。其鑄刻漏壺為世界最早鐘錶之雛形。
陳普(1244~1315年)字尚德,號懼齋,世稱石堂先生。生於寧德二十都石堂(今屬虎貝鄉文峰村)。家貧,勵志發奮,苦讀不輟。飽覽四書五經,初通儒家經典。
陳普不但精心教學,輔導學生成才,而且還博覽群書,精研數理。在仁豐書院期間,他反覆鑽研聚銅鑄刻漏壺,經過無數次的試驗,終於在第三個春天裡成功"應時升降,纖毫無爽。"當時福建布政司曾下令府城依此鑄造,放在福州譙樓(即鼓樓)報時。
“ |
學專復性習為功,千五百年初發蒙。 悅樂已深加不慍,此身與道始流通。 |
” |
— [南宋]陳普 |
設館倡學
南宋滅亡後,元朝朝廷聽聞陳普多才,元世祖的謀士劉秉忠三次奏請授陳普為福建教授。陳普以陶淵明自勵,三不赴詔。其詠竹詩云:"一節復一節,千枝攢萬葉。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意在保持名節,不去鑽營取寵。他不肯做官,卻回到家鄉開辦仁豐書院,且在書院中堂懸掛"志不仕元"橫匾以明志,如今這塊牌匾還被文峰村村民很好的保存着。
四方學子聞其學識宗風,小小的山村書院,每年就學者竟有數百人。他治學師承冀甫傳統,力倡朱熹[2]正學,曾告誡門生:"性命、道德、五常、誠敬等字,在四書五經中如斗極列宿之在天,五嶽四瀆之在地,舍此無求,更學何事?"在教學上,他力倡理論聯繫實際,治經"不貴文詞,崇雅黜浮",而"必真知實踐,求無愧於古聖賢"。他在傳授知識時還十分重視入學新生的選拔。《寧德文史資料·石堂軼事》載:"韓信同初入仁豐書院時,陳普還出了道題:'竹片穿筍父克子',韓信同答曰:'稻杆縛秧娘抱兒'。先生聽罷滿口應諾收受入學,後來成了他的得意門生。"
在他的薰陶下,不少門人既精於理學奧義,又能深入社會實際,求取真知灼見。出其門者,如韓信同、楊琬、余載等,皆為當時理學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