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詞作品選(卜算子·詠梅 (毛澤東詞作)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詞作品選(卜算子·詠梅 (毛澤東詞作) )

卜算子·詠梅 (毛澤東詞作)

《卜算子·詠梅》是毛澤東反用陸游同調同題詞意而創作的一首詞。此詞塑造了梅花俊美而堅韌不拔的形象,鼓勵人們要有威武不屈的精神和革命到底的樂觀主義精神。上闋主要寫梅花傲寒開放的美好身姿,描繪梅花的美麗、積極與堅貞;下闋主要寫梅花的精神風貌,表現了梅花堅強不屈、不畏寒冷,對春天充滿信心和謙虛的風格。全詞運用逆向思維來立意,融合象徵、擬人、襯托、比喻、誇張、對仗、頂針等手法,較完美地實現了托物言志的目的。

基本信息

  • 作品名稱:卜算子·詠梅
  • 創作年代:20世紀60年代
  • 作品出處:《毛主席詩詞》
  • 題 材:詠物詞
  • 文學體栽:詞
  • 作 者:毛澤東

作品原文

卜算子·詠梅

讀陸游詠梅詞,反其義而用之。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 ⑴卜算子:詞牌名,又名「卜算子令」「百尺樓」「眉峰碧」「楚天遙」等,雙調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兩仄韻。
  • ⑵陸游詠梅詞:指陸游的《卜算子·詠梅》。陸游創作有一百多首詠梅詞,《卜算子·詠梅》是其最有名的一首。
  • ⑶百丈冰:形容極度寒冷。
  • ⑷猶:還,依然,仍然。俏:俊俏,美好的樣子。
  • ⑸爛漫:顏色鮮明而美麗。
  • ⑹叢中笑:百花盛開時,感到欣慰和高興。

白話譯文

品讀了陸游的《卜算子·詠梅》詞,反用陸游詞的原本的寓意而寫了這首詞。 風風雨雨把去春送走,滿天飛雪又把來春迎到,在那懸崖峭壁凍結了百丈冰柱的嚴寒下仍然有梅的花枝綻放着俊俏、艷麗的梅花,傲迎風雪。 梅花雖然俏麗艷放,卻不同誰爭奇春日的光輝,只是把春的信息向群芳預報。等到滿山遍野都開滿了色彩絢麗的鮮花,梅花在群芳花叢中微笑。

創作背景

1960年6月,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召開共產黨工人黨代表會議蘇共代表團中共代表團發生激烈爭論。會後,蘇聯撤走在華的全部專家撕毀幾百個協定和合同,停止供應重要設備。當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一直對華經濟封鎖。蘇聯的嚴重措施,實際上斷絕了中國從國外獲取先進技術裝備的正常渠道。與此同時,中國正處在三年困難時期,正經歷着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在嚴重困難面前,毛澤東始終保持着中華民族無畏的氣概頂住了大國沙文主義的壓カ。中國人民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贏得了普遍的讚譽。

1961年12月,毛澤東在廣州,為即將召開的中共中央擴大的工作會議做準備。他讀了陸游的《卜算子·詠梅》,感到文辭好;但意志消沉,只可借其形,不可用其義,於是他再續一首與陸游的詞風格不同的詠梅詞,目的主要是鼓勵大家蔑視困難,敢於戰勝困難。此詞最早發表於1963年12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詩詞》。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詞通過對梅花俊美而堅韌不拔形象的塑造,寄託了中華民族和中國共產黨人英勇無畏,謙虛磊落,藐視各種困難的情懷,激勵全黨和全國人民堅持馬克思主義真理,同修正主義和一切反動勢力作不屈不撓的鬥爭,堅定理想的共產主義社會必然會實現的信心。

這首詞借用陸游的原調原題,但整首詞所反映出來的意境卻截然不同,故作者說:「讀陸游詠梅詞,反其意而用之。」詞前小序說明這首詞是逆向思維,反向立論。毛澤東是充分肯定陸游詠梅詞的愛國主義主題的。「反其意」「主要是反憂傷、悲觀之意為積極樂觀、奮發有為的革命情懷;反寂寞、無出路之意為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戰鬥精神;反孤芳自賞、個人奮鬥之意為同春共樂、大公無私的集體主義高貴品質。」毛澤東曾在一封信中說:「近作詠梅詞一首,是反修正主義的。」這說出了創作這首詞的主觀意圖。

上闋四句描繪的是寒梅傲立風雪的挺拔形象。「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用人所共知的自然界節序更替現象,先為梅花描繪了一個既艱難又充滿希望的環境,給人以希望和嚮往,啟示人們以發展的眼光辯證地看待現實,不要像陸游那樣,局囿困窘於一時一地而不能自拔。開篇透露出的春訊,為下文詠贊梅花催春和報春設下伏筆,定下樂觀、自倍的情感基調。「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兩句詠贊梅花催春的英姿,描摹出一幅玉骨冰心的梅花挺立於嚴寒中堅忍不拔地迎風斗雪的偉大形象。「已是懸崖百丈冰」,足見隆冬之深,嚴寒之冽。梅花的如此處境,較之陸詞中那春天「黃昏」,「風和雨」中的「驛外斷橋邊」,不知要嚴酷多少倍,而毛澤東詞中梅花昂首「懸崖」,傲視「百丈冰」之堅強、無畏、風流,使陸詞中那嘆「無主」「獨自愁」的形象顯得脆弱、可憐、頹喪。二者的不同風骨不言而喻。

下闋讚美梅花大公無私、謙遜自處的崇高精神境界。「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兩句從正反兩方面揭示了梅花雖然沖寒綻放、俏麗無比,但她不是為了與百花爭艷,爭占人間春色,而只是一個報春的使者,體現了一種無私奉獻精神和謙遜自處的風格。這和陸詞「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所體現的與世無爭而又怨憤牢騷的「梅花」形成鮮明對比。結尾「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兩句顯示出梅花的意願是滿足於擔任一個報春的前驅者。當春暖花開、萬紫干紅、百花爭艷之時,梅花卻隱身掩映在百花叢中,展露出安詳而又欣慰的微笑。這笑是藐視困難的笑,是苦盡甘來面對勝利無比欣慰的笑,是功成身退、謙遜寬容、光明磊落的笑,展現的是梅花心底無私天地寬的崇高精神境界和高風亮節的內在美。這又是對陸詞「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那種孤傲清高遺世獨立的反其意而用之。

這首詠物詞是運用逆向思維寫作的典範。詞前序中說的「反其意」是讀者進入這首詠梅詞藝術境界的極佳通道。陸游的《卜算子·詠梅》是以梅自況,表示要堅持愛國情操,至死不向惡勢力屈服。陸游詞中的「梅」是一個孤獨的愛國者形象,而毛澤東詞中的「梅」是偉大的共產主義者,她是一個人,更代表了先進的無產階級群體。陸游詞中的「梅」生長在「驛外斷橋邊」,在淒風苦雨中支撐,而毛澤東詞中的「梅」與飛雪為伍,在「懸崖百丈冰」時,傲霜鬥雪成長。陸游詞中的「梅」寂寞無主地開放,在黃昏中獨自發愁,頹唐哀傷,而毛澤東詞中的「梅」在春天即將到來時綻放,自豪,樂觀。陸游詞中的「梅」「無意苦爭春」,與世無爭,明哲保身,而毛澤東詞中的「梅」「只把春來報」,要把春光迎到人間,無私奉獻。陸游詞中的「梅」「一任群芳妒」孤芳自賞,無可奈何,而毛澤東詞中的「梅」在山花爛漫的花叢中歡笑,永遠與百花在一起。陸游詞中的「梅」最終結局是「零落成泥碾作塵」,被人遺忘,而毛澤東詞中的「梅」迎來了百花盛開的春天,在春天裡得到永生。

《卜算子·詠梅》是毛澤東詩詞中比、興手法用得最好的一首。作者將梅花的自然美與人的德善美有機地融為一,達到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詞中象徵、擬人、襯托、比喻、誇張、對仗、頂針等多種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寫出了梅花富於挑戰性的個性和謙遜無私的高風亮節,較完美地實現了托物言志的目的。

名家點評

現代詩人臧克家《讀〈卜算子·詠梅〉》:毛主席所詠的梅花,格調完全不同。在風雪連天、冷冰百丈的環境中;她花枝俏麗,十分精神,最先向人間報告春天的消息。等到大地春回,百花齊發,她在花從中發笑,歡樂地和大家一道共同享受這風和日麗的大好春光。詠梅,是梅花的讚歌。梅花的形象和風格,可以使我們想象到堅持真理、英勇卓絕的革命者的高貴品質。這首詞,寫得很蘊藉,句子極俏麗,使人一讀再讀,越咀嚼,越有味。

現代文藝評論家田秉鍔《毛澤東詩詞鑑賞》:毛澤東這句詠梅短章,妙在「反其意」。這麼一「反」,跳出了寂寞、無奈與無為,變為「送」春(去歲之春)、「迎」春(今歲之春)、「俏」春、「報」春、「笑」春。梅花,成了結束一個季節、一種氣候,開始一個季節、一種氣候的標識性存在。辭舊迎新,其功大焉。

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麓山子《毛澤東詩詞全集賞讀》:中國寫梅之詩不計其數,大意境和與大調子都差不多;毛澤東的確以一代大詩人的風範,出手不凡,一首詠梅詩力掃過去文人那種哀怨、頹唐、隱逸之氣,創出一種新的景觀與新的氣象,令人嘆為觀止,心服口服。

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教授汪建新《毛澤東詩詞的時代價值與現實意義》:陸游眼裡的梅花遺世獨立、消極退縮、淒涼愁苦、孤芳自賞。毛澤東「讀陸游詠梅詞,反其意而用之」,盛讚梅花「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一「俏」一「笑」令人耳目一新,反出了骨力遒勁、偉岸飄逸的藝術神韻。 [1]

作者簡介

毛澤東(1893—1976),字潤之,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工詩詞。著有《毛澤東詩詞》《毛澤東文集》等。

卜算子·詠梅 (陸游作品)

《卜算子·詠梅》是南宋詞人陸游創作的一首詞。這是一首詠梅詞,上片集中寫了梅花的困難處境,下片寫梅花的靈魂及生死觀。詞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以清新的情調寫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雖終生坎坷卻堅貞不屈,達到了物我融一的境界,筆致細膩,意味深雋,是詠梅詞中的絕唱。

基本信息

  • 作品名稱:卜算子·詠梅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出處:《全宋詞》
  • 文學體裁:詞
  • 作 者:陸游
  • 詞 牌:卜算子

卜算子·詠梅 (陸游作品)

《卜算子·詠梅》是南宋詞人陸游創作的一首詞。這是一首詠梅詞,上片集中寫了梅花的困難處境,下片寫梅花的靈魂及生死觀。詞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以清新的情調寫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雖終生坎坷卻堅貞不屈,達到了物我融一的境界,筆致細膩,意味深雋,是詠梅詞中的絕唱。

基本信息

  • 作品名稱:卜算子·詠梅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出處:《全宋詞》
  • 文學體裁:詞
  • 作 者:陸游
  • 詞 牌:卜算子

作品原文

卜算子· 詠梅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 ⑴卜算子:詞牌名,又名《百尺樓》《眉峰碧》《楚天遙》,雙調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兩仄韻。
  • ⑵驛(yì)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驛,驛站,供驛馬或官吏中途休息的專用建築。斷橋:殘破的橋。一說「斷」通「籪」,籪橋乃是古時在為攔河捕魚蟹而設籪之處所建之橋。
  • ⑶無主:自生自滅,無人照管和玩賞。
  • ⑷更:又,再。著(zhuó):同「着」,遭受,承受。
  • ⑸苦:盡力,竭力。爭春:與百花爭奇鬥豔。
  • ⑹一任:全任,完全聽憑。群芳:群花,這裡借指苟且偷安的主和派。
  • ⑺碾(niǎn):軋爛,壓碎。作塵:化作灰土。
  • ⑻香如故:香氣依舊存在。故:指花開時。

白話譯文

*寂寞無主的幽梅,在驛館外斷橋邊開放。已是日落黃昏,她正獨自憂愁感傷,一陣陣淒風苦雨,又不停地敲打在她身上。

*她完全不想占領春芳,聽任百花群艷心懷妒忌將她中傷。縱然她片片凋落在地,粉身碎骨碾作塵泥,清芬卻永留世上。

創作背景

陸游一生酷愛梅花,將其作為一種精神的載體來傾情歌頌,梅花在他的筆下成為一種堅貞不屈的形象的象徵。聯繫陸游的生平不難理解,詞中的梅花正是作者自身的寫照。陸游的一生可謂充滿坎坷。他出生於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正值北宋搖搖欲墜、金人虎視耽耽之時。不久隨家人開始動盪不安的逃亡生涯,「兒時萬死避胡兵」是當時的寫照,也使他在幼小的心靈深處埋下了愛國的種子。宋高宗紹興二十三年(1153),陸游赴臨安應進士考試,因其出色的才華被取為第一,但因秦檜的孫子被排在陸游之後,觸怒了秦檜,第二年禮部考試時居然被黜免。秦檜黜免陸游的原因,一方面是挾私報復,一方面也是因其「喜論恢復」,引起這一投降派首腦的嫉恨。直到秦檜死後,陸遊方開始步入仕途。這之後,陸游的仕途也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幾起幾落。他曾到過抗金前線,身着戎裝投身火熱的戰鬥生活,從而體會到了「詩家三昧」。從此那壯懷激烈的戰鬥場面和收復失地的強烈願望成為其詩歌中最為動聽的主旋律。然而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對眼前的剩水殘山頗為滿足,並不真正想要恢復。即使有時不得不作出些姿態,也是掩人耳目,心不在焉。因此,陸游曾兩次被罷官,力主用兵是最主要原因所在。儘管陸游的愛國熱情慘遭打擊,但其愛國志向始終不渝。這在他的詩歌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不難理解,其《卜算子·詠梅》正是以梅寄志的代表,那「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的梅花,正是詩人一生對惡勢力不懈的抗爭精神和對理想堅貞不渝的品格的形象寫照。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詞以梅花自況,詠梅的悽苦以泄胸中抑鬱,感嘆人生的失意坎坷;贊梅的精神又表達了青春無悔的信念以及對自己愛國情操及高潔人格的自許。

詞的上片着力渲染梅的落寞淒清、飽受風雨之苦的情形。陸游曾經稱讚梅花「雪虐風饕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絕俗,出於眾花之上,可是如今竟開在郊野的驛站外面,緊臨着破敗不堪的「斷橋」,自然是人跡罕至、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令人憐惜了。無人照看與護理,其生死榮枯全憑自己。「斷橋」已失去溝通兩岸的功能,唯有斷爛木石,更是人跡罕至之處。由於這些原因,它只能「寂寞開無主」了,「無主」既指無人照管,又指梅花無人賞識,不得與人親近交流而只能孤芳自賞,獨自走完自己的生命歷程而已。「已是黃昏獨自愁」是擬人手法,寫梅花的精神狀態,身處荒僻之境的野梅,雖無人栽培,無人關心,但它憑藉自己頑強的生命力也終於長成開花了。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野梅不平凡的遭遇使它具有不同凡響的氣質。范成大《梅譜序》說:「野生不經栽接者,······謂之野梅,······香最清。」可是,由於地勢使然,野梅雖歷經磨難而獨具清芬,卻無人能會,無人領略其神韻。這猶如「幽居見。野梅偏在黃昏時分獨自愁,是因為白天,它尚殘存着一線被人發現的幻想,而一到黃昏,這些微的幻想也徹底破滅了;這也如前人閨怨詩所說:最難消遣是黃昏。不僅如此,黃昏又是陰陽交替,氣溫轉冷而易生風雨的時辰,所以,除了心靈的痛苦之外,還要有肢體上的折磨,「更着風和雨」。這內外交困、身心俱損的情形將梅花之不幸推到了極處,野梅的遭遇也是作者已往人生的寫照,傾注了作者的心血。 「寂寞開無主」一句,作者將自己的感情傾注在客觀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語,這句已是情語了。

上片集中寫了梅花的困難處境,它也的確還有「愁」。從藝術手法說,寫愁時作者沒有用詩人、詞人們那套慣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寫得像這像那,而是用環境、時光和自然現象來烘托。況周頤說:「詞有淡遠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為高手。」(《蕙風詞話》)就是說,詞人描寫這麼多「景物」,是為了獲得梅花的「神致」;「深於言情者,正在善於寫景」(田同之《西圃詞說》)。上片四句可說是「情景雙繪」,讀者可以從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環境下的心緒——愁,也可以逐漸踏入作者的心境。

下片寫梅花的靈魂及生死觀。梅花生在世上,無意於炫耀自己的花容月貌,也不肯媚俗與招蜂引蝶,所以在時間上躲得遠遠的,既不與爭奇鬥妍的百花爭奪春色,也不與菊花分享秋光,而是孤獨地在冰天雪地里開放。但是這樣仍擺脫不了百花的嫉妒,可能會被認為「自命清高」、「別有用心」,甚至是「出洋相」。正像梅花「無意苦爭春」一樣,對他物的侮辱、誤解也一概不予理睬,而是「一任群芳妒」,聽之任之。同時,不論外界輿論如何,梅花以不變應萬變,只求靈魂的升華與純潔,即使花落了,化成泥土了,軋成塵埃了,它的品格就像它的香氣一樣永駐人間。這精神正是作者回首往事不知悔、奮勇向前不動搖的人格宣言。這兩句表現出陸游標格孤高,決不與爭寵邀媚、阿諛逢迎之徒為伍的品格和不畏讒毀、堅貞自守的崚嶒傲骨。最後幾句,把梅花的「獨標高格」,再推進一層:「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片的寂寞無主、黃梅花昏日落、風雨交侵等悽慘境遇。這句七個字四次頓挫:「零落」,不堪雨驟風狂的摧殘,梅花紛紛凋落了,這是一層。落花委地,與泥水混雜,不辨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這是第二層。從「碾」字,顯示出摧殘者的無情,被摧殘者承受的壓力之大,這是第三層。結果,梅花被摧殘、被踐踏而化作灰塵了。這是第四層。梅花的命運很是悲慘,令人不忍卒讀。但作者的目的決不是單為寫梅花的悲慘遭遇,引起人們的同情;從寫作手法說,仍是鋪墊,是蓄勢,是為了把下句的詞意推上最高峰。雖說梅花凋落了,被踐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塵灰了,請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別有韻」的香味,卻永遠如故,一絲一毫也改變不了。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處境,風雨侵凌,凋殘零落,成泥作塵的淒涼、衰颯、悲戚,一股腦兒拋到九霄雲外去了。「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作者從民族國家的利益出發,做出生命的表白。悲憂中透出一種堅貞的自信。詞人借梅言志,曲折地寫出險惡仕途中堅持高沽志行。不媚俗,不屈服,清真絕俗,忠貞不渝的情懷與抱負。這首詠梅詞,通篇來見「梅」字,卻處處傳出「梅」的神韻,且作者以梅自喻,物我融一。對梅的贊詠中,顯示詞人身處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

縱觀全詞,詞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飽受摧殘、花粉猶香的梅花,比喻自己雖終生坎坷,絕不媚俗的忠貞,這也正像他在一首詠梅詩中所寫的「過時自合飄零去,恥向東君更氣憐」。陸游以他飽滿的愛國熱情,譜寫了一曲曲愛國主義詩篇,激勵了並激勵着一代又一代人,真可謂「雙鬢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名家評價

明·卓人月《古今詞統》:末句想見勁節。

明·沈際飛《草堂詩餘·續集》:排滌陳言,大為梅譽。

明·錢允治《類編箋釋續選草堂詩餘》:言梅雖零落,而香不替如初,豈群芳所能妒乎?

* 近代·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詠梅,取神不取貌,梅之高格勁節,皆能顯志。起言梅花開之處,驟外斷橋,不在乎玉堂金屋;寂寞自開,不同乎浮花浪蕊。次言梅開之時,又是黃昏,又是風雨交加,梅之遭遇如此,故惟有獨自生愁耳,下片,說明不與群芳爭春之意;「零落」兩句,更揭出梅之真性,深刻無匹,詠梅即以自喻,與東坡詠鴻同意。東坡、放翁,固皆忠忱鬱勃,念念不忘君國之人也。

近代·劉永濟《唐五代兩宋詞簡析》:此亦作者身世之感,但借梅抒出之。上半闋寫所遇之世,如此堪愁。下半闋寫其生平,不慕榮華而品質堅貞,如梅之耐寒,雖「零落成泥」而香不滅也。 [2]

作者簡介

陸游(1125—1210),宋代愛國詩人、詞人。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薰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但收復中原信念始終不渝。他具有多方面文學才能,尤以詩的成就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稱,不僅成為南宋一代詩壇領袖,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詩9300多首,是文學史上存詩最多的詩人,內容極為豐富,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風格雄渾豪放;抒寫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詞作量不如詩篇巨大,但和詩同樣貫穿了氣吞殘虜的愛國主義精神。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放翁詞》《渭南詞》等數十個文集傳世。


                                                                诗词作品选(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词作) )的相关视频



相關視頻

卜算子·詠梅——毛澤東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