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門罕1939
《諾門罕1939》簡介:2008年3月11號下午在呼倫貝爾草原的新巴爾虎左旗十六歲的孩子阿拉坦查干在回家途中,當走進一個柳樹叢的時候,發現草叢中有個異樣的東西,不由得撿起來,就在這一瞬間悲劇發生了,當他醒過來時才知道自己被炸成了重傷,失去了右手的食指。那個草叢裡有很多銹跡斑斑的炮彈,這裡曾經發生過什麼,節目中為我們揭開了神秘的面紗,這裡曾經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的格局產生過重大的影響。七十年前,在溫和寧靜的諾門罕布爾德湖畔燃起了震驚世界的戰火,極其慘烈的廝殺,驚擾了這片美麗的草原。
紀錄片是指描寫、記錄或者研究實際世界的電影。在大多數情況下,紀錄片不需要演員來表演。在紀錄片中表現的人、地點、情況應該與實際情況一致。紀錄片的範圍非常廣,它既包括完全紀實的電影,也包括了真人秀 [1]等節目。紀錄片是現實生活的見證、歷史的忠實寫照,因而能以其無可爭辯、令人信服的真實性和來自生活的特有的藝術魅力,去影響、激勵和啟迪觀眾 [2]。
目錄
[隱藏]分集劇情
諾門罕1939 第2集 草原的記憶 [中華民族]
本節目主要內容:1939年5月4日,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新巴爾虎左旗的諾門罕草原上,一場大戰震驚了世界。交戰的一方是蘇聯和蒙古國的軍隊,另一方是日本和偽滿洲國的軍隊。戰爭持續了四個多月,雙方共投入兵力二十多萬人。蘇蒙聯軍最終大敗了日本侵略軍。日軍在七十年前發動的這場諾門罕戰爭,至今仍然危害着這裡的人民、危害着這片草原。(中華民族2011年第28期)
諾門罕1939 第3集 生命的記憶 [中華民族]
本節目主要內容: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新巴爾虎左旗的諾門罕布爾德草原上二戰初期草原上,矗立着一座陳列館,館內收藏着一場戰爭的記憶。這場諾門罕戰爭,成了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轉折點,這場戰爭對於美麗的呼倫貝爾草原來說,是一場災難。交戰的一方是蘇聯和蒙古國的軍隊,另一方是日本和偽滿洲國的軍隊。日軍曾在戰爭中違反國際法規定,使用生化武器。日軍在七十年前發動的這場諾門罕戰爭,至今仍然危害着這裡的人民、危害着這片草原。(中華民族2011年第29期)
諾門罕1939 第4集 城市的記憶 [中華民族]
本節目主要內容:1939年5月4日,日本關東軍和蘇聯、蒙古國軍隊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新巴爾虎左旗的諾門罕草原上開戰,日軍的目的是為了試探蘇軍的實力,進而實現和德國結盟消滅社會主義蘇聯的目的。但事與願違,諾門罕戰爭以日軍的失敗而告終。為了防止蘇聯軍隊反擊,也為了保障日軍在中國東北戰略補給地的安全,日軍開始在中國東北的邊境線上修築軍事要塞,在地處交通要道的海拉爾修建了一個最大的防禦要塞系統。為了修築要塞,日本人騙招闖關東的中國人,近三萬中國人就這樣在折磨中悲慘地死去。只有一個人逃了出來,這個人就是張玉甫。(中華民族2011年第31期)
視頻
諾門罕1939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移至 ↑ 真人秀節目的利弊,豆丁網,2017-06-15
- 移至 ↑ 紀錄片的拍攝意義,能夠體現什麼價值,搜狐,2019-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