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死(王必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談死》是中國當代作家王必東的散文。
作品欣賞
談死
說到死,很多人會談虎色變。對於眷念生命的人來說,死亡是一種無奈,也是一種傷悲。從古到今,死亡卻是任何人也繞不過的坎。死亡是生命的最終結果,包括一切動植物,只是人們對死亡的觀點不同而已。而把死亡當做超脫或者快樂的享受,這卻也有人在,相比較而言只是不多而已。
既然每個人都繞不過它,那我們今天不妨聊一下。說起死亡,不外乎兩種途徑:一種正常死亡,一種是意外死亡。
所謂正常,就是按照人的生老病死規律說的。古語說的好,「人吃五穀雜糧,哪有不生病的」 這病字,就是生命運行規律帶出死亡的罪魁禍首,小病小災在生活中很普象,而得了絕症,卻是每個人都不願意且很無奈的事,可以這麼說,這種死亡是遺傳或者自身長期生活不良習性造成,是大多人能夠接受的無奈。
至於意外死亡,嚴格的說,就是打斷人的正常生存規律,對生命造成快速斷裂現象,比如地震洪水車禍等,強勢按壓生命的方式,這種是慘絕人寰的結果,這是違背人的意志,帶着強烈的悲傷和痛。
一四年我奶奶去世兩個月後,掌管家譜的善儒大叔也去世了,家譜傳到我的手裡。沒事的時候我翻看家譜上的人名,就像一條泥濘的大路上,一輩輩人排着隊走向死亡,而靠近我們的卻是我剛剛逝去的親人。他們回望的眷念眼神,那種漸行漸遠的身影,一遍遍地敲打着我心。
我清楚的記得,在青少年時代不會感覺到時間的侷促,那時天真爛漫,卻總想一下子長大。但是到了二十多的時候,事業和婚姻卻讓我無比的煩惱和怨恨,好在不服輸的我還會爬起來,欠下的帳讓我生不如死。記得那個時候我有兩個同學:一個因為輿論壓力喝藥自殺,一個得白血病病無奈去世,這些現在想起來很是惋惜。到了我三十歲以後,生活有了轉機,一度順風順水,有了錢和地位,似乎飄了起來,走在人前,老是想顯擺什麼。這樣的日子我沒有好好去珍惜,喝大酒,耍女人,最終到了離婚邊緣。四十歲的時候,事業一落千丈,曾經的輝煌成了落日餘暉,一切的一切,似乎回到了從前,曾經的輝煌和現在的落魄形成莫名諷刺的反差,事業和生計的捉襟見肘一度讓我苟延殘喘,尋死覓活。此時身體走向不再年輕的步履,黑夜裡感覺到死亡的召喚,四十奔五十,五十向六十,青春不再,老而何為?
西方作家馬爾克斯說過:父母健在的時候,你與死亡中間有一層墊子,父母離開的時候,你就直接坐在死亡上面了。讀者朋友們,大家看到這句話會有什麼感覺呢?我的感覺是死的臨頭是早晚的事情,但是我不想過早的離去,我希望自己在明白生命真諦的前提下,能珍惜眼下的時光,多去為自己的理想而繼續努力。
生活里總有些人平日裡吸煙喝酒,不注意身體的張弛有度,以至於得了不治之症,在惋惜之餘我們不得不想的一句成語: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很多災難往往都是自己有意無意造成的,看看身邊早逝的親朋好友,我們要學會珍惜有限的生,畢竟無限的死早早晚晚會找到我們。
還有些人屬於意外的死,那些人是悲愴的可憐代表,意外的逝去,總讓人傷痛和思念,而死亡卻是無情的交割,唯有的是親友的祝福:早入極樂,活着心安也。
我經常去龍鳳寺的超升殿,那裡有許多生者給逝者立的靈牌和照片,看到生卒年我心驚了,老的且不說,男女也不說,年輕的就有:六十年代的,七八十年代的,九十年代的,最小的是一個八十年代的母親抱着一個一十年代的幼兒,我淚奔了,真是:黃泉路上無老少啊!
說生死說到傷心,這就是大家忌諱的原因,從古到今,悲傷莫過生死,從中到外,忌諱難超鬼魔。眼看着身邊的人一個個離去,眷戀生命油然而生。想想逝去的歲月,總覺得時間流逝太快。唯有的手腳不再停息,在不太老之前,多做一些想做的事情。切莫到臨別時候,怨天尤人作悔恨之態。
新年伊始,作此喪氣之文,實屬敲鐘警示之心,莫怪莫怪! [1]
作者簡介
王必東,筆名墨池留痕,江蘇東海人,連雲港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