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盧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豆盧革(9世紀?-927年),五代時後唐大臣。父親為豆盧瓚曾為舒州刺史。唐末戰亂,豆盧革避居中山(今河北定縣)等地。為太原王王處直下屬。李存勖建立後唐,他以出身名門,征拜行台左丞相。但無實學,引用韋說為相,說亦庸才,致使政事多有所錯亂,又引薦韋說,並與他交易恩惠,互相提升對方之子,有同市井之民,有見識者皆以為醜行。又專求長生修煉之術。後唐莊宗死,豆盧革屢遭貶謫為辰州(今湖南沅陵)刺使、費州(山東費縣)司戶參軍,後因事獲罪被賜死。[1]
本名 | 豆盧革 | 時代 | 五代時後唐 |
主要成就 | 大臣 | 民族 | 漢 |
個人簡介
豆盧革,祖籍,同州刺史。父瓚,舒州刺史。《宣和書譜》云:失其世系。革少值亂離,避地鄜、延,轉入中山,王處直禮之,辟於幕下,有奏記之譽。因牡丹會賦詩,諷處直以桑柘為意,言甚古雅,漸加器仰,轉節度判官。而理家無法,獨請謁處直,處直慮布政有缺,有所規諫,斂版出迎,乃為嬖人祈軍職矣。
天祐末,莊宗將即位,講求輔相,盧質以名家子舉之,征拜行台左丞相。同光初,拜平章事。及登廊廟,事多錯亂,至於官階擬議,前後倒置,屢為省郎蕭希甫駿正,革改之,無難色。莊宗初定汴、洛,革引薦韋說,冀諳事體,與己同功。說既登庸,復事流品,舉止輕脫,怨歸於革。又革、說之子俱授拾遺,父子同官,為人所刺,遂改授員外郎。革請說之子濤為宏文館學士,說請革之子升為集賢學士,交致阿私,有同市井,識者丑之。革自作相之後,不以進賢勸能為務,唯事修煉,求長生之術;嘗服丹砂,嘔血數日,垂死而愈。
天成初,將葬莊宗,以革為山陵使。及木主歸廟,不出私第,專俟旄鎮,數日無耗,為親友促令入朝。安重誨對眾辱之曰:「山陵使名銜尚在,不候新命,便履公朝,意謂邊人可欺也。」側目者聞之,思有所中。初,蕭希甫有正諫之望,革嘗阻之,遂上疏論革與說苟且自容,致君無狀。復誣其縱田客殺人,冒元亨上第。遂貶為辰州刺史,仍令所在馳驛發遣。後鄭珏、任圜等連上三章,請不行後命,乃下制曰:「豆盧革、韋說等,身為輔相,手握權衡,或端坐稱臣,或半笑奏事,於君無禮,舉世寧容。革則暫委利權,便私俸祿,文武百辟皆從五月起支,父子二人偏自正初給遣。說則自居重位,全紊大綱。敘廕貪榮,亂兒孫於昭穆;賣官潤屋,換令錄之身名。醜行疊彰,群情共怒,雖居牧守,示塞非尤。革可責授費州司戶參軍,說可夷州司戶參軍,皆員外置同正員,並所在馳驛發遣。」尋貶陵州長流百姓,委長吏常知所在。天成二年夏,詔令逐處刺史監賜自盡,其骨肉並放逐便。
子升,官至檢校正郎,服金紫,尋亦削奪。《寶晉齋法書贊》載豆盧革《田園帖》云:大德欲要一居處,畿甸間舊無田園,鄜州雖有三兩處莊子,緣百姓租佃多年,累有令公大王書請,卻給還人戶,蓋不欲侵奪疲民,兼慮無知之輩,妄有影庇包役云云。岳珂曰:此帖乃與僧往還書,其畏強籓避罪罟,蓋慄慄淵冰,然其後卒以故縱田客貶夜郎,正坐所畏,信乎亂邦之不可居也。是時據鄜乃高萬興,官檢校太師、中書令,封北平王,即革所謂「令公大王」者。官故梁授,唐命維新,而顓面正朝者,不能致褫鞶之誅,而反竊貢秉旄之佞,唐之不競,有自來矣。[2]
參考文獻
- 《舊五代史》,卷67
- 《新五代史》,卷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