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象山縣坦塘教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全景視覺網 的圖片

象山縣坦塘教會位於石浦鎮沿海南線的西部末端的坦塘村,三門口大橋北首。解放前設有渡口,與台州溫州的海上交通比較便捷,所以福音傳入較早,二十世紀初已有信徒。1924年,英國差會出資建造4間(106平方米)平瓦房教堂。落成時,石浦黃桂林等信徒贈黑底金字匾一塊,上刻 「耶穌聖教堂」大字,懸掛在大門上方。當時,坦塘周邊均無教堂,聚會人數較多。土改後聚會被迫停止,教堂先被村占用作村校,後為生產隊倉庫。1985年8月29日,縣委下發 [1985]36號《關於有關落實宗教政策問題的批覆》文件,次年5月,教堂歸還教會,經修繕後重新恢復聚會。當時,金星鄉西邊的十多個村信徒也去坦塘參加聚會。

1997年9月,象山發生特大台災,村莊淹沒,教堂浸泡牆體傾斜,成為危房,急於拆建。1998年1月,白玉灣教會開始設立主日聚會,原屬本堂的鵓鴣頭村信徒因交通之因轉到白玉灣教會聚會。石浦教會在小灣村設立的夜聚會點遷到蜘蛛山村(原鄉政府所在地),在小山坡上借信徒王國定母親房屋開始主日禮拜,下洋墩村東邊的信徒也轉入蜘蛛山街聚會。當時有信徒建議放棄坦塘教堂的拆建,但部分同工認為該教堂是早期建立的,要原地拆建予以保留。由於坦塘教會信徒一分為三(金星、白玉灣和坦塘),本地信徒不多,拆建教堂的資金缺乏。後在鮑聖光長老的支持下,引進慈谿東三頭教會的資助,成功建成一座一層四間面積300平米的新堂。

2006年前,教堂由李仁艮弟兄負責。2006年換屆後,王全清弟兄任堂委主任。2009年,教會在教堂邊建附屬樓一幢,平屋和棚屋數間。2010年堂委換屆,王全清弟兄繼任堂委主任。2013年,陳月琴當選為堂委主任。目前,參加聚會的為坦塘、干灣、泥礁三個小村,信徒近70人。平時聚會人數近30人,建有詩班、樂隊,各項事工也正常開展,管理有序。

教堂的產生

基督教被正式承認之前,任何公開的祈禱和傳教活動都是不可能的。於是,早期基督教的宗教儀式和活動都是採取名副其實的「地下活動」。在秘密開挖的地道內,安放一張特製的長桌作為會議之用。地道的兩側壁上,挖出一個個的穴龕,裡面刻畫着粗拙的聖像作為信徒們膜拜的對象。由於怕教外的敵視者發現,這些聖像和聖經故事都採用象徵的手法。如陽光代表上帝,鴿子橄欖枝代表和平、幸福;牧童象徵耶穌,一群羔羊象徵人民,並以此代表耶穌愛人民;一個孩子在洗澡象徵皈依基督教的新教徒正在舉行洗禮[1]儀式;這種地下的穴龕盛行於公元1世紀到公元4世紀初葉,是基督教最早的教堂建築形式。

從公元4世紀君士坦丁大帝頒布了著名的「米蘭敕令」[2],使基督教取得了國教地位,在此之後,地下的穴龕活動終止停止了,地面的基督教教堂建築開始出現。

參考文獻

  1. 基督教洗禮的意義,新浪博客,2010-05-31
  2. 君士坦丁大帝頒布《米蘭敕令》,基督教的新紀元,個人圖書館,2021-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