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豪勳爵島竹節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豪勳爵島竹節蟲(學名:Dryococelus australis)是澳洲特有的一種大型竹節蟲,因其外貌有樹龍蝦(tree lobster)的暱稱,於1930年一度被視為已滅絕,於2001年卻被重新發現[1](這現象稱為拉撒路現象)。

此蟲已在其最大的棲息地豪勳爵島上滅絕,目前僅在鄰近的火山岩波爾斯金字塔(Ball's Pyramid)上發現一個小於30個個體的種群,因此被稱為「世上最罕有的昆蟲」。

行為

豪勳爵島竹節蟲成蟲長達15厘米,重達25克,一般雌蟲比雄蟲大。基於它們的體格及色彩,有「地上的龍蝦」(land lobsters)及「步行的香腸」(walking sausages)等別名。它們具有橢圓形的軀體及結實的足部,雄性更有一對不合比例的粗壯股節。與大部分竹節蟲不同,它們沒有翅膀,但跑步速度卻很快。

這種竹節蟲的行為對昆蟲類來說極為罕見。雄性和雌性形成了某種紐帶關係。雄性遵循雌性,並且它們的活動取決於雌性。在夜間,雄性的三根腿包裹着雌性,竹節蟲夫婦相擁入眠。

雌性竹節蟲在倒懸於樹枝時產卵。9個月之後便能孵化。若蟲起初是鮮綠色,並且在晝間活動,但當其成熟之後便會變為黑色並改為夜間活動。

保育歷史及現狀

豪勳爵竹節蟲在豪勳爵島上曾經非常普遍,一度被當成魚餌使用。但自從1918年,擱淺的「Makambo」號運輸船將黑鼠帶進島內後,因為外來優勢物種的入侵,這種昆蟲很快就在當地滅絕。最後一次在島上看到這種昆蟲是1920年,之後人們便認為它已經絕種。

1960年一組登山隊造訪位於豪勳爵島東南方23公里處的波爾斯金字塔(世界上最高的獨立的海蝕柱,從海平面到海拔562米是完全沒有植被的絕壁)。在這裡發現一隻已死的豪勳爵島竹節蟲,其後數年陸續有零星的發現,但始終沒有發現存活的個體。

2001年,一群昆蟲學家及保育人士前往波爾斯金字塔調查當地的動植物群落,意外的在獨立的千層樹叢下發現一個十分小的豪勳爵竹節蟲聚落,數目約有20至30隻。

2003年來自新南威爾士國家公園暨野生動物復育的人員,為了復育物種,在波爾斯金字塔採集了兩對成蟲,一對送往位於悉尼的私人飼育中心,另一對送至墨爾本動物園。雖然起步艱難,但經過努力已經取得人工繁殖的成功。最終的目標是培養足夠復育的野放數量,並在豪勳爵島消滅入侵物種黑鼠計劃成功後,將它們野放復育。

至2006年,豢養的數量已達到50隻個體及上千顆待孵化的卵。2012年4月,墨爾本動物園已有超過9000隻豪勳爵竹節蟲個體,包括1000餘只成蟲和2萬顆卵[2]

在2016年初,墨爾本動物園已孵化了1萬3千顆卵,並將卵送至位於歐洲的布里斯托爾動物園、位於美國的聖迭戈動物園和位於加拿大多倫多動物園以建立不同的保險種群。

視頻

豪勳爵島竹節蟲 相關視頻

豪勳爵島竹節蟲長約15厘米,是澳洲獨有物種,曾被誤認已經滅絕
罕見的昆蟲之豪勳爵島竹節蟲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