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賽大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賽大豬

中文名: 賽大豬

別 名: 擺大豬,擺豬羊

節日類型: 傳統節日

流行地區: 汕頭市潮州市揭陽市

節日起源: 古代少牢祭祀禮儀

節日意義: 連結鄉意,增強家鄉歸宿感

賽大豬是一種傳統民間慶豐年的儀式,像平時時年過節拜神祈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有同樣的意義。只是其儀式之隆重,場面之壯觀實為罕見,加之「賽大豬」的方式有着促進生產。繁榮經濟的積極意義,遂成為遠近聞名的一大盛事。主要流行於廣東潮汕地區和福建閩南地區。[1]

下窖賽大豬

下窖鄉位于澄海區澄華街道,每年農曆正月十九至正月二十二,由本鄉陳氏、蔡氏等輪流祭拜玄天上帝(真武大帝)。

每年輪到姓氏都要在正月十九組織請神隊伍前往玄天上帝廟,恭請玄天上帝來本姓氏祠堂舉行祭拜活動,行祭時人們除了用甜粿,三生五牲等祭品,還要全豬全羊。在神前成千上萬的村民賽大豬祭拜外,場上還要請潮劇團過來演出。正月二十二日再組織文藝遊行,恭送玄天上帝回廟。遊行隊伍中少不了本鄉的年輕人和小孩子們組成的大鑼鼓隊、標旗隊、花籃隊、彩旗隊,也有專門從外地請來助興的銅管樂隊等,這熱鬧的氣氛勝過新年正月初一。

金平區

月浦着丁頭賽大豬

每年農曆的正月初八,汕頭市金平區月浦街道月浦鄉都要舉行「賽大豬」這項民俗活動。

這項風俗活動始於明代盛行至今,賽前,一排排穿金戴銀的大豬,將被架到了布置好的抬面上,後面是潮劇的戲台。賽大豬,賽的不是千豬競跑,而是千豬盡美,盡肥。

明代時潮汕地區常常發生鼠疫,為了擋災,村民便把大豬當作「祭品」,祈求擋除厄運,以保平安。

「賽大豬」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六個字「出丁頭、擺大豬」,按村裡的習俗年滿24歲的男青年就是「丁頭」,「出丁頭」 是一種成人的儀式(2013年丁頭的人數共為56名,聽說最多一年丁頭多達90多名)。而這個豬必須由2013年的丁頭,就是成年的小伙子他自己親自飼養。飼養完了就比誰家飼養得大,還有就比誰把豬打扮得漂亮。最後賽完以後,還有象搶一樣把這個豬很快地搬走,比誰抬得快。其實這裡邊我想可能是包含了農業社會的一種傳統的意識,大家比農產品,比生活質量的提高,比誰家人丁興旺、身體好。

鮀浦着甲賽大豬

鮀浦着甲賽大豬是由大井村和玉井村(以前是合成一個鄉)分成松、竹、梅、蘭、理等八個社份。以每年輪流由一個社份負責祭拜本鄉「南海聖王」,輪到的社份便被當地人稱為「着甲」。輪到「着甲」的社份就要到南海廟把南海聖王和夫人請到自己村祭拜。行祭時人們除了用甜粿,三生五牲等祭品,還要全豬全羊。在神前成千上萬的村民賽大豬祭拜外,場上還要請潮劇團過來演出。每一頭大豬和大都還有頭戴狀元金花和大紅花,身貼大紅剪紙,比比誰把豬大和打扮得漂亮。被認定為今 年豬王的那家便成了這一年鄉里最光榮的傳頌對象,直到來年賽出新的大豬才代替之。

龍湖區

鷗上燈首賽大豬

相傳鷗汀隴頭村(今鷗上居委)三王爺廟創建時,是由鷗上村的張、李、郭、陳、辛五姓組成的「巷中樓、順玄樓、元豐樓、東寧樓、福南樓、拱北樓、治生樓、沙庭樓、靖西樓、望海樓」十個樓分輪流管理。每年當值樓分的村民會在農曆二月初挑選一個吉日請三王爺出遊,巡視鄉里,這就是「燈首」。並於翌年的正月十二再辦一次「燈首尾」。每一個樓十年輪一次「燈首」。故有「張李郭陳辛,十年營擺神」的俗語。

燈首正日各式各樣的祭品都已經逐一擺放妥當,祭祀開始了。在廣場的中央是一百多頭大肥豬,在農業社會裡,屋子裡有豬才是家,今天儘管人們已經不再把擁有大肥豬的多少當成富裕的象徵,但在這民俗的盛會上,每家都擺上一頭精心打扮大肥豬,依然傳達着生活變遷的信息。仔細瞧瞧這些盆景,原料居然是紅棗木耳花生腐竹、蓮子等等,還有這白糖做的塔,花生和糖做的獅,難怪四鄉八里的人們都要來這裡看看熱鬧,瞧瞧新鮮。

每年的燈首,都有精彩的文藝遊行,遊行隊伍中少不了本村的年輕人組成的標旗隊,還有小孩子們的花籃隊、燈籠隊,當然也有專門從外地請來助興的演出團體,潮陽的英歌隊,潮州大鑼鼓隊,銅管樂隊,最驚心動魄的是高樁舞獅的表演,這熱熱鬧鬧的氣氛超過了春節。

漁州龍福聖誕賽大豬

相傳漁州龍鄉的福聖公媽廟創建時,是由吳厝、陳厝寨、下佘、上佘、蔡社、草池、龍美組成五社六鄉每年七月十五中元節輪流祭祀,輪到鄉社當地人稱為「着值年」。

值年的社份應先期對老公宮進行修整,包括油漆門窗牌匾門聯等。值年社神前禮品與老公宮神前同,村容、神前大香三炷,陳設各出心裁,由各鄉社量力而為。7月14日白天鄉里老大、鑼鼓隊、標旗隊、花籃隊、彩旗隊等前往神廟請福聖公媽香爐到值年鄉社的神棚,供鄉眾祭拜,祭品除了甜粿、豬頭外還有鵝、雞、鴨、面線、豆方、煙酒茶、飲料等。夜裡村民還陸續把大豬抬到神前進行賽大豬儀式,每年賽大豬基本都有300多頭,大者重500左右斤,300—400斤為多。還要請潮劇團到神前慶壽表演,營造節日氣氛。

期間還有精彩的文藝遊行,遊行隊伍中少不了本鄉社的年輕人和小孩子們組成的大鑼鼓隊、標旗隊、花籃隊、彩旗隊,也有專門從外地請來助興的銅管樂隊,這熱鬧的氣氛勝過新年。

外砂南社賽大豬

南社自建設「天后聖母」廟以來,常年農曆二月十六日為例定慶典節日至今(文革期間,因破舊立新,「天后聖母」廟被改為農具修配廠,聖母廟遭到破壞,就此停止祭拜)。

1980年農曆十月初一日天后聖母廟重行修復,重刻「天后聖母」像,擇吉日舉行開光儀式。以後每隔十年為一次大慶典,即農曆「乙」字頭,公曆「5」字尾,每次大慶典定於九月,慶典日子由鄉村老輩向媽祖求籤來定。

媽祖慶典場面十分壯觀,祭品有豬、、米果品等等,尤其是將大豬擺放在聖母廟前祭拜,同時在比賽,看誰家的豬又肥又大,以搏取好彩頭,期待今後生活平安富裕。如2005年農曆乙酉年九月初四日至九月初七連續四天的慶典是有史以來最隆重的,三千多平方米的空地上擺滿了各家各戶選送來的大豬,體現了豬肥人壯的美好願望。特聘虎獅舞、戲曲、潮劇小品歌舞表演及鑼鼓編隊,彩旗編隊等遊行表演演出,全村共賽大豬294頭,羊32隻,場面非常壯觀,遊人如鯽,參觀人數不計其數。

漁州五鄉賽大豬

相傳當年龍湖區漁洲鄉由打鐵洲、新地、舊地、溪西、流美五村(故當地人俗稱「漁五鄉」),組成鐵洲、溪東(新地、舊地)、溪西、流美四社,位於舊地村創建北帝廟供奉玄天上帝,做為「漁五鄉「地方保護神

漁五鄉每年元宵節和中秋節都要舉行兩屆祭拜玄天上帝活動。而每逢潤年(十三個月)中秋節,由其中一個社份輪值舉行賽大豬活動(輪值不到的社份以正常」甜粿鵝「祭拜),故每一村社十二年舉行一次。行祭時人們除了用甜粿,三生五牲,月餅豆方等祭品,還要全豬全羊。在神前成千上萬的村民賽大豬祭拜外,場上還要請潮劇團過來演出。隔天八月十六論值到的村社還有設酒宴,邀請親戚朋友共同慶祝。

漁洲李厝寨賽大豬

龍湖區漁洲鄉李厝寨村,自建有「天后宮「供奉媽祖以來,以每年農曆七月初一日為例定祭祀慶典節日,至今已有數百年歷史。並定於每逢羊年,即每12年舉行一次隆重的賽大豬祭拜盛會。

農曆6月30日,鄉里老人理事會要組織請神隊伍到天后宮,恭請媽祖到鄉里事先在祠堂大埕搭建大型彩棚接受祭拜,6月30日傍晚開始舉行賽大豬活動至7月初一凌晨結束,祭品除了大豬和大羊,還有甜粿、豬頭、、雞、鴨、面線、豆方、煙酒茶等,大家個個爭奇鬥豔比比誰家祭品豐富。7月初一夜村民家家戶戶設酒宴,邀請親戚朋友共同慶祝。期間還有由本村年輕人和小孩們組成的大鑼鼓隊、標旗隊、花籃隊、彩旗的精彩的文藝遊行。

潮州

彩塘華美鄉燈首賽大豬

潮汕地區獨特的民俗文化,今天已經成為華美(下尾沈)最熱鬧的節日,成為展現潮汕民間文藝的舞台,成為國泰民安、物阜民康的象徵。沈氏先祖,自浙江吳興經福建遷徙至潮州地區,創鄉「下尾沈」(今華美鄉)。「下尾沈未有沈先有孫」孫氏已在鄉里建了三山國王廟,又叫王公宮。所謂入鄉隨俗。沈氏子孫後代也奉拜三山國王。乾隆元年,中社四房亞元公得中舉人,感神恩浩蕩,為更隆重答謝神恩,首倡以燈首輪值形式祭拜三山國王。

乾隆二年,立規矩,排燈首,華美沈氏分三社:上社,中社,尾社。燈首輪值分別為:上社各房頭按12地支分配(每房頭36年輪值一次),中社各房頭按10天罡分配(每房頭30年輪值一次),而尾社則逢新婚,新丁次年必做燈首。神前供奉五果盤,齋碗,「迎聖駕」,豬頭五牲。各家各戶全豬之上騎着全羊,叫豬疊羊。豬羊口含大吉(潮州柑);各家各戶獨具心裁,把最新,最奇,最特別的東西,作為供品,把豐收的喜悅盡情展現出來。

視頻

賽大豬 相關視頻

震撼!廣東汕頭「賽大豬」盛會 600多頭豬來「選美」
認識廣東 潮汕賽大豬 賽大豬是一種傳統民間慶豐年的儀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