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贈昇州王使君忠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贈昇州王使君忠臣》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

《贈昇州王使君忠臣》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

此詩約作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詩人李白因從永王李璘事,唐肅宗乾元元年(758)被流夜郎。次年三月遇赦得釋,從此開始了他晚年飄泊東南,寄人籬下的淒涼生活。這首詩便是這一階段中的上元二年(761)秋,客游昇州時贈給當地官僚王忠臣的。

昇州為肅宗至德二載(757)以江寧縣置之,上元二年廢之的,治所在今南京市。題目中的「使君」,按說應是用來稱地方首長刺史的,但史書所載,自乾元元年(758)至上元元年(760)冬,任昇州刺史之人先後有韋黃裳、顏真卿、侯令儀和姜冒群,無王忠臣之名,因此或推測王忠臣為上元二年正月劉展亂平的昇州刺史,或臆王忠臣為刺史屬官的長史,尚難確說。

此詩內容緊扣題目,以贊其地起,以頌其人承,以言時局轉,以抒心曲收。詩人以侯嬴自比,希望能得到王忠臣的攏引。全詩層次清晰,中心突出,詩為贈昇州的王忠臣而作,卻不限於一地,不囿於應酬,而能放眼全國,抒寫壯懷。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贈昇州王使君忠臣[1]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作者;李白

創作年代;盛唐

作品原文

《贈昇州王使君忠臣》

六代帝王國,三吳佳麗城。賢人當重寄,天子借高名。

巨海一邊靜,長江萬里清。應須救趙策,未肯棄侯嬴。

白話譯文

這裡是六個王朝的國都,三吳中秀麗的京城。

賢人就應委以重任,天子也要藉助你的高名。

汪洋大海寧靜了一邊,長江萬里得到了登清。

你也許還須救趙良策,不要遺棄我這個侯嬴。

詞句注釋

⑴昇州:唐州名,乾元元年(758)改江寧郡置,上元二年(761)廢,治所在今江蘇南京。王忠臣:事跡不詳。使君:即刺史。

⑵六代:指吳、晉、宋、齊、梁、陳,六朝均建都金陵。國:此指天子之所都。

⑶三吳:《水經注》以吳郡(今蘇州)、吳興(今浙江湖州)、會稽(今浙江紹興)為三吳。《元和郡縣誌》則以吳郡、吳興、丹陽(今江蘇鎮江)為三吳。說法不一。

⑷重寄:重大的託付,猶重任。

⑸巨海:大海。

⑹「長江」句:當指平定劉展叛亂事。據《資治通鑑·唐紀》肅宗上元元年,淮南東、江南西、浙西節度使劉展叛亂,陷潤州、昇州、宣州、蘇州、湖州。上元二年,為平盧兵馬使田神功擊敗,展死,亂平。

⑺應須:應當,應該。

⑻侯嬴:戰國時魏國隱士。年七十,家貧,為天梁夷門監者。信陵君引為門客。魏安釐王二十年(前257),秦軍圍趙都邯鄲,魏王使晉鄙率軍救晉。鄙畏秦,屯兵於鄴以觀望之。侯嬴向信陵君獻計,並薦力士朱亥。信陵君至鄴,使朱亥擊殺晉鄙,竊得兵符奪其兵權,遂解邯鄲之圍。事見《史記·魏公子列傳》。此處李白以侯嬴自比。

原文鑑賞

這首詩的首聯,入手擒題,盛讚昇州。上句從縱的時間方面着眼,說這裡是吳、東晉、宋、齊、梁、陳六朝的故都,讓讀者想見其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下句從橫的空間方面落筆,說這裡是「三吳」地區的一座美麗的城市,讓讀者想見其江山多嬌,物華天寶。丹陽郡為三國時吳所移置,治建業,故址在今南京市東南,亦即在詩人李白寫此詩時的昇州。上下兩句,一縱一橫,氣勢宏偉,含蓋多廣。雖然這一聯本於謝朓《入朝曲》的「江南佳麗地,六代帝王州」,但顛倒句序,使其落腳點在地更突出,而改「江南」為「三吳」,改「地」為「城」,改「州」為「國」,則有更工整、更確切的效應。如此為我所用,青勝於藍,實非因襲陳言者可望其項背。

地靈則人傑,因此頷聯緊承首聯而頌王忠臣其人。上句說他人賢,帝王理當委託以重任;下句說他名高,天子憑藉之以守此要地。這一聯,似乎還巧妙地暗藏了被稱頌者的姓名。上句,沒有明說誰對「賢人當寄重」,但很明顯指的應當為「王」。這「王」正是被稱頌者的姓。下句、主語、謂語和賓語齊全,結構完整,但「天子」之所「借」以治國撫民的人,正是「忠臣」。這「忠臣」恰是被稱頌者的「高名」。

李白是個充滿豪情逸興的詩人,不肯多寫格律謹嚴的律詩,但偶有所作,皆為上品。這首五律,便可作證。它不死守五律定式聲調,但平仄諧調。它以「城」、「名」、「清」和「嬴」四字押腳韻,皆屬八庚,穩妥悠揚。它中間兩聯的對仗,兩兩相稱,自然工整。首聯亦對,更屬難能。它緊緊抓住題目,以贊其地起,以頌其人承,以言時局轉,以抒心曲收,層次清晰,中心突出。它始稱「六代」,來引「侯嬴」,中言現在,上下千年,包舉的時間漫長,運用「三吳」、「巨海」、「長江」、「萬里」等意象,囊括的地域寬廣,從而形成了闊大的意境,使人胸膽開張。它為贈昇州的王忠臣而作,卻不限於一地,不囿於應酬,而能放眼全國,抒寫壯懷。這首詩正是由於這些特點,所以受到後人的高度稱讚。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2]。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由於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讚,唐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對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進宮。李白進宮朝見那天,玄宗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於前,親手調羹」。玄宗問到一些當世事務,李白憑半生飽學及長期對社會的觀察,胸有成竹,對答如流。[3]

李白的詩雄奇飄逸,藝術成就極高。他謳歌祖國山河與美麗的自然風光,風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義精神,達到了內容與藝術的完美統一。他被賀知章稱為「謫仙人」,其詩大多為描寫山水和抒發內心的情感為主。

視頻

「最」低調的大詩人:一首詩擊敗李白杜甫

古代最「狂」詩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