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裴十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贈裴十迪》 | |
---|---|
唐代大詩人王維的作品 |
《贈裴十迪》是唐代詩人王維贈與友人裴迪的詩作。
裴迪是同王維來往最多的盛唐山水田園詩人。他開元末在張九齡荊州幕府(孟浩然有《從張丞相游紀南城獵戲贈裴迪張參軍》詩可證),後到長安,曾隱於終南,《唐詩紀事》卷一六云:"迪初與王維、興宗俱居終南。"維得輞川別業後,常"與裴迪游其中,賦詩相酬為樂"(《新唐書·王維傳》)。在王維與裴迪唱和的詩中,多稱裴迪為"秀才",又《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以佯狂遁世的接輿喻裴迪,可見天寶年間裴迪有較長時間未居官,過着隱逸的生活。
從裴迪《青雀歌》可知他並非不想致身青雲,但潔身自好,不妄與燕雀同群,這或許是他仕途失志、只得歸隱的一個主要原因。在隱居中,他逐漸接受佛教思想,從中獲得精神安慰。裴迪今存詩二十八首,都是同王維的贈答、同詠之作;而王維集中同裴迪的贈答、同詠之作,則達三十餘篇,其數量超過與王維唱和的其他任何一個詩人,由此即可見兩人之間交往的密切。又從王維的寬慰裴迪(見《酌酒與裴迪》詩)和裴迪的冒險到菩提寺探望王維(時王維被叛軍拘於寺中),也可看出他們之間互相關心、患難與共的關係。這種關係,是以兩人的思想、志趣相合作為基礎的,用王維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攜手本同心"(《贈裴迪》)。王、裴兩人志趣相投,始終不渝,故而能有如此真切坦誠,醇厚樸質之語。
此詩寫山水田園春意盎然的美景以及詩人觀景時恬淡自在的心態。全詩脈絡清晰,層次分明,以樸實醇厚的言語,描繪了真切自然的景象,風格清新淡雅,令人回味無窮。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贈裴十迪[1]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作者;王維
創作年代;唐代
段作品原文
《贈裴十迪》
風景日夕佳,與君賦新詩。
澹然望遠空,如意方支頤。
春風動百草,蘭蕙生我籬。
曖曖日暖閨,田家來致詞。
欣欣春還皋,淡淡水生陂。
桃李雖未開,荑萼滿芳枝。
請君理還策,敢告將農時。[1]
摺疊編輯本段注釋譯文 摺疊詞句注釋 ⑴裴十迪:即裴迪,排行第十,故稱"裴十",關中人,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中與王維同隱。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年後人蜀州刺史、尚書省郎。
⑵日夕:傍晚。此句語出晉陶潛《飲酒》詩之五:"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⑶新詩:新的詩作。晉張華《答何劭詩》之一:"良朋貽新詩,示我以游娛。"
⑷澹然:恬淡貌。《韓非子·大體》:"澹然閒靜,因天命,持大體。"澹,通"淡",恬淡自適。
⑸如意:古之爪杖也。或骨、角、竹、木,刻作手指爪,柄長可三尺許。或脊有癢,手所不到,用以搔爪,如人之意,故曰如意。(清趙殿成注《釋氏要覽·指歸》雲)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汰侈》:"崇視訖,以鐵如意擊之,應手而碎。"支頤:就是用手抵着腮幫的意思。
⑹蘭蕙:是香草名,植蘭蕙以為鄰,可見詩人不與流俗合污的高潔品性。《漢書·揚雄傳上》:"排玉戶而颺金鋪兮,發蘭蕙與穹窮。"
⑺曖曖(àiài):迷濛隱約貌。晉陶潛《歸園田居》詩之一:"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⑻田家:農夫。南朝梁范雲《贈張徐州謖》詩:"田家樵採去,薄暮方來歸。"致詞:此處指農人間相互串門。
⑼皋:水邊向陽高地。也泛指田園、原野。
⑽陂:池塘。
⑾荑(tí):本義為茅草的嫩芽,引申之為草木嫩芽。萼(è):花萼,此指花。芳:一作"其"。
⑿還策:指還歸時需帶的手杖等行裝。
⒀農時:適宜於從事耕種、收穫的時節。《孟子·梁惠王上》:"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摺疊白話譯文 風景早晚都特別美好,我和你一起寫作新詩。
恬靜地望着高遠的天空,如意正把我面頰托支。
春風吹拂着花花草草,蘭蕙已生長在我的竹籬。
融融的日光照暖村舍,農夫特來這裡向我陳辭:
"草木欣欣春天已回到原野,波光蕩漾綠水漲滿了陂池。
桃花李花雖還沒有開放,嫩芽花萼也已結滿了青枝。
請你準備好回去用的手杖,我大膽相告不要誤了農時。
作品鑑賞
這是王維一篇山水田園之作,詩篇脈絡清晰,層次分明。首句點明寫作動機,夕陽西下的黃昏時節,風景這邊獨好,置身於如此美景之中,詩人情不自禁地想要邀請裴君一起吟詩作樂。三四句着二"態","淡然"顯現出詩人觀景之心態,恬淡自在;"支頤"描摹出詩人觀景之姿態,兀自沉醉。寥寥二筆,卻將詩人觀景之心緒、姿態描摹得惟妙惟肖。"望"字亦為傳神之筆,一則突顯出所管之景的開闊伸冤之意境,二則將詩人觀景之神韻流露出來,或遠望,或凝望,或油然而思,或啟迪而發。此渺遠之境,或許是開啟詩人心扉的一把密鑰。
沉寂了一冬的淡漠,在此等萬物復甦,欣欣向榮的景致之中,總該有所萌動的。箇中情致,唯作者感知。徐徐春風輕拂,驚醒了那沉睡的百草,齊齊在微風蕩滌中悄然萌動;看那籬笆從中,蘭惠叢生,散發出縷縷幽香,沁人心脾。一"動"一"生",以動寫靜,賦予百草與蘭惠以生機與活力;描蘭惠之態,實則又隱約地展露出詩人才望高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之情操。詩人說,暖暖的夕陽,朦朧而柔和,從他那那盛滿春光的室內漸漸退去,只留下一絲尚存的餘暉。春的氣息,亦帶來了村莊的活躍。
傍晚時分,老農亦走家串戶,到他那兒閒聊。後面四句為"致詞"內容,水邊的土地上,布滿了嫩綠的草木,欣欣向榮,一派蓬勃之象;那泛着綠萍的池塘,在微風輕拂下,蕩漾起絲絲漣漪,一圈一圈,向四周盪開。大片的桃李樹林,一瞬間也換上了春的彩妝,前面還是光禿禿的杆兒,一縷春風吹過,煥然一新,披上了綠的衣裳,嫩綠的新芽,油然而生,瘋狂向外探頭,急切地渴盼着打量這個未知的世界。那青蔥的長勢,孕育出團團花骨朵兒,在綠色的世界裡增添一絲春的芬芳。這青翠的綠芽,這悄然欲出的花蕾,飽含生機,卻也蘊藏着希望,恍惚間能瞅見老農眼裡充滿希冀的光芒,那該是碩果纍纍的豐收。末句回歸題目,趁此農忙時節將至,誠邀裴君過來,一同欣賞品味這春意盎然之趣。
這首詩清新歡快,淡然素雅,樸實醇厚的言語,描繪的卻是最真切自然的景象。詩人處身於那樣的年代,切身體驗官場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卻又醉心自然,情歸大地,難能可貴的是亂世之中,還有志同道合之人,吟詩作樂,感慨世事。詩人之妙手,繪盡世間美景,卻絲毫不着痕跡,令人讚嘆。
作者簡介
王維[2](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唐朝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開元十九年(731年),王維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後,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王維早年有過積極的政治抱負,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業,後值政局變化無常而逐漸消沉下來,吃齋念佛。四十多歲的時候,他特地在長安東南的藍田縣輞川營造了別墅和在終南山上,過着半官半隱的生活。《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這首詩是他隱居生活中的一個篇章,主要內容是「言志」,寫詩人遠離塵俗,繼續隱居的願望。詩中寫景並不刻意鋪陳,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來,而淡遠之境自見,大有淵明遺風。
王詩語言含蓄,清新明快,句式、節奏富於變化,音韻響亮、和諧,具有音樂美。總之,王維的山水詩無論從詩的題材內容,還是詩歌的藝術丰采上都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3]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