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走親戚(李恩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走親戚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走親戚》中國當代作家李恩虎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走親戚

走親戚,是過年的重頭戲,是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春節習俗,是親戚之間聯絡感情,相互慰問的一種親情大交流,從正月初二拉開走親戚大幕,斷斷續續延伸到正月十五,「先看丈人再看舅、姑父姨夫排在後」,正月初二閨女回娘家無疑是重中之重,其次是拜訪七大姑八大姨,平常不大來往的遠房親戚一般是在正月初六到十五之間走動一下,見個面,拉拉話,聊上個把小時,就告辭走人,但不吃人家飯可以,臨走時則必須留下禮品,略表心意。

時代在變遷,社會在進步,走親戚的代步工具在變,攜帶的禮品在變,主家待客的地點在變(現在不少人家圖簡單方便,把待客轉移到飯店了),但不變的是打斷骨頭連着筋的親情,不變的是歡天喜地走親戚那份心情。

記憶里,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人們走親戚多騎自行車或駕馬車,那幾日鄉間公路上人歡馬叫,熱鬧非凡,自行車鈴鈴鈴地鳴叫,孩子們咯咯咯地歡笑,馬兒也湊熱鬧似的歡叫,馬鞭叭叭叭地脆響,匯聚成熱烈歡快的走親戚大合唱。再後來人們以騎摩托走親訪友成為時尚,一輛「電驢子」可以馱走全家人,只是頂風冒寒須全副武裝渾身臃腫。近幾年,私家車已經走進尋常百姓家了,人們在紛紛抱怨行車擁堵,停車好難之餘,購新車、換舊車還是前赴後繼熱情不減。不過在農村,走親戚仍以電摩、電動三輪車居多,摩托車則日漸稀少了。

起先人們走親戚多帶些饅頭、煮餅、糕點之類,以暄軟雪白的大饅頭做主打禮品,一般家裡都有專用的裝禮品的提包,手拎着也行,肩挎着也好,腋下夾着也成。現如今,誰還會稀罕白饅頭呢,與時俱進,家家戶戶都購買現成的禮品,過年這幾天,放眼望去,大街兩側的商店門口擺滿了琳琅滿目、花花綠綠的禮品,供人們走親戚選購,那真是一道令人賞心悅目的風景線呢。

小時候我最喜歡走親戚了,比大年初一更令我心嚮往之,因為去親戚家可以討一些壓歲錢,可以分到一點糖果,可以與表弟妹一起滿世界瘋玩,更可以大飽口福,享用那一頓頗為豐盛的午宴———熱情好客的主家一定會傾其所有,精心準備,畢竟一年就破費那麼一回,畢竟招待的是血濃於水的親戚,老話說得好:窮年不窮節。

那時,正月初三在姑媽家做客,雷打不動的日子,我最喜歡姑父做的肉凍,他是村裡有名的廚師,善於熬製肉凍,我們鄉下俗稱「凍凍」,那時候豬肉可是個稀罕物什,每家過年也就頂多買上一二斤,得精打細算吃上好多天呢,這一天,能在姑媽家美美地吃上一頓肉凍,不啻於品嘗山珍海味,至今仍覺得齒頰留香,回味無窮。

年年走親戚,一年又一年。走着走着,我從饞嘴孩童走向青蔥少年。走着走着,隨着祖父母的仙逝,許多親戚走不下去了,老親戚中斷了,可隨着我成家結婚,又添上了新親戚,繼續走親戚吧,從年屆而立走向不惑之年。

我已經連續三年不走親戚了,因為父親的謝世,依照風俗,三年內不貼對聯,不放鞭炮,不走親戚,以示對老人的懷念。今年可以走親戚了,從正月初二全家出動接連好幾天,我想,親戚之間就是要多「走」,尤其在年味最濃的這幾天,相互走動,親情濃濃,其樂融融,親戚越走越親,不走的話可不就生分疏遠了麼。[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