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越南戰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越南戰爭
圖片來自紐約時報中文網

越南戰爭(1955年-1975年),簡稱越戰;簡稱越戰;全稱越南戰爭;简称越战,又稱第二次印度支那戰爭[1] ,是受中華人民共和國蘇聯共產主義國家支持的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國)協同南越 「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 對抗受美國資本主義陣營國家支持的南越(越南共和國)的一場戰爭。其發生在冷戰時期的越南(主戰場)、老撾柬埔寨,是二戰以後美國參戰人數最多的戰爭,影響極為深遠,美國在越南戰爭中遭受嚴重損失,最終被北越擊敗南越,統一越南趕走美軍收尾,綜合國力隨之削弱,冷戰的優勢逐漸為蘇聯占據。

最先開始援助南越的美國總統是艾森豪威爾,從肯尼迪開始支持在越南作戰,約翰遜將戰爭擴大。在尼克松執政後期,迫於國內迭起不斷的反戰運動、前線戰事的吃緊以及同蘇聯長期對抗的需要,遂逐步將軍隊撤出越南。不久後越南人民軍(北越軍)逐漸佔據優勢,和越共游擊隊一起,最終於1975年占領南越首都西貢,南越政權垮台,一年後南北越統一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名稱

在越南國內,媒體常採用「抵美救國抗戰」的名稱,並用以區別其他越南反抗外國侵略的戰爭,如:對法抗戰、對日抗戰、對蒙抗戰、對華抗戰。亦有人認為「對美抗戰」的說法有失中立性,因為此次戰爭亦牽涉到多方國際因素,而不僅僅只是越南的內戰。「越南戰爭」的說法常被西方國家所使用,而居住在越南本土的越南人則相對較少使用。至今,越南人對此次戰爭的正式名稱仍有所爭議。然而,由於戰爭的國際性,當今越南國內外的學者開始逐漸接受「越南戰爭」這個稱呼,這個名稱較為中性。另外,「第二次印度支那戰爭」的稱呼也被很多人所使用。

背景

越南在1885年至二戰前是法國殖民地,二戰中則被日本帝國占領,維希法國殖民政府仍然運作但其權力被駐越日本將領懸空。1945年二戰結束前,日軍解散法屬印度支那殖民政府改建傀儡政權越南帝國,保大帝為皇帝,以及柬埔寨王國寮王國等日本傀儡。二戰結束後,日本撤出中南半島,越南頓時群龍無首,胡志明領導的越盟在越南北方的河內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國」,世稱「北越」。法國則挾持保大皇帝在南方的西貢立國。

因二戰法國被日本人趕出越南,日本投降後,法國為重奪對越南全境的控制權,北越和法國進行長達9年的法越戰爭(又稱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法國軍隊在美國的支持下,控制西貢、河內等主要城市,但廣大農村已經落在胡志明領導的越南共產黨游擊隊手中。1954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事援助下,北越在奠邊府戰役中贏得對法軍的決定性勝利,法國撤出越南北部。

戰事結束後,雙方開始和平談判,談判在瑞士日內瓦舉行,1954年7月21日美國、蘇聯、法國、英國、中國、北越、南越、柬埔寨、老撾九國外長,達成協議,稱為《日內瓦協定》。根據日內瓦會議的決議,南北越暫時以北緯17度線分治,越南北部由胡志明統治,南部由保大皇帝控制。

《日內瓦協定》內容重點是:法國撤出越南,並承認越南、柬埔寨、老撾為獨立國;以北緯十七度為界,分割南北越南;南北越為中立國家,不得與任何國家締結軍事同盟,不得進口軍火,不得依附任何集團國家;南北越在1956年7月以前實行普選,由普選再統一南北越。

按照1954年日內瓦會議的規定,統一國家的選舉定於1956年7月舉行,但是這場選舉卻沒有舉行。同時北方也沒有同意進行選舉。最後,美國和兩越都沒有簽署協議中的選舉條款。這樣看來,分裂的越南似乎將成為常態,就像分裂的朝鮮半島一樣。

後來只有法國和北越簽署這個協議。法國撤出印支三國之後,美國為了阻止北越的共產黨勢力向南越擴張,全力支持吳廷琰在南越建立反共政權,打算圍堵共產黨,1955年,吳廷琰在西貢發動政變推翻保大,建立越南共和國,世稱南越,政權更動下選舉機會渺茫。面對西方國家再度來越南長期駐軍,主張趕走西方勢力的北越更獲得背後中國與蘇聯等共產勢力的支持,武裝衝突升級似乎在所難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