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趙鍾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姓名 趙鍾麒
別名 麟士雲石畸雲老雲老雲
出生年  1863
死亡年  1936
官宦經歷 光緒四年(1878)入泮,列邑庠生、蒙館師,光緒十三年(1887)補廩生;日治時期任臺南地方法院通譯
編著作品 《畸雲小稿》

趙鍾麒(1863~1936),字麟士,號雲石,別署畸雲晚號老雲老雲,清臺灣府治清水寺街(今臺南市)人。


生平

趙鍾麒幼時曾入府城富紳吳朝宗家塾,與其長子吳天誠共讀詩書古籍,並習書法。光緒四年(1878)入泮,列邑庠生,曾入臺南崇文及蓬壺兩書院就讀,同時為蒙館師。與郡城青年名流吳國華蘇哲如王景陳春木張嵌等交遊。光緒十三年(1887)因歲試成績優異,補廩生;其後四次赴福建參加鄉試,皆未能如願取中。光緒十七年(1891)與許南英蔡國琳胡殿鵬陳渭川等於臺南創立「浪吟詩社」。乙未割臺後,任臺南地方法院通譯。明治三十年(1897)許南英返鄉掃墓,趙氏邀之與蔡國琳、胡殿鵬重振「浪吟詩社」。明治三十九年(1906)又與蔡國琳、連雅堂、胡殿鵬等臺南詩友創辦「南社」,並繼蔡國琳之後於明治四十二年(1909)擔任社長,直至昭和十一年(1936)過世,始由黃欣接任。昭和五年(1930),趙氏與連雅堂、洪鐵濤等友人創辦休閒性質的雜誌《三六九小報》,由長子趙雅福(劍泉)任發行人兼主編。王國璠《臺灣先賢著作提要》謂趙氏有《畸雲小稿》詩集,由臺南銓文堂刊印,不著發行年月,共計詩一百九十二首,古、今體詩兼善,惜今尚未得見。[1]

著作

今趙氏詩作乃自《臺灣新報》、《臺灣日日新報》、《慶饗老典錄》、《鳥松閣唱和集》、《采詩集》、《臺灣文藝叢誌》、《壽星集》、《櫟社課卷》、《臺灣時報》、《開元寺徵詩錄》、《東閣倡和集》、《三六九小報》、《詩報》、《東寧擊缽吟前後集》、《臺灣詩醇》、《鐵峰詩話》、《拾零集》、《瀛海詩集》、《潛園寓錄》、《蕉窗隨筆》、《南瀛詩選》、盧嘉興〈記臺南府城詩壇領袖趙雲石喬梓〉(簡稱盧本)、石萬壽〈趙雲石喬梓詩文初輯-詩〉(簡稱石本)等報刊雜誌及其他相關研究論文,輯錄編校,並依寫作時間先後呈現。

七言律詩

門神
冠冕尊嚴儼有儀,傍人閽戶卻堪悲。猙獰氣象空雄猛,依倚情形任叩推<。暮夜進金看久慣,頻年投刺力難麾暮夜進金看慣久,頻年投刺力難麾:投刺,投遞名片以求見。麾,指揮。 此二句鎔鑄清代趙翼《歐北集》卷十〈查初白集中有門神詩戲效其體〉詩句「無言似厭人投刺,含笑應羞客曳裙。」以及「暮夜金來君莫受,防他冷眼伺門閭。」,趙翼原詩指世人到寺廟求功名仕進,門神看盡人間趨炎附勢的社會現象,有諷刺社會現實的意謂。本詩則意謂門神長年守護人們,縱使想重現當年勇猛威儀之狀,也力不從心了。。巍然閶闔徒廝守,終有傾頹蹋地時。

【題解】
本詩為七言律詩,收入《全臺詩》第拾肆冊。所謂「門神」即是守護家門平安的神祇。相傳黃帝時代以神荼、鬱壘二人之圖像畫於門戶之上,是為門神。到了唐太宗時,曾命畫工以秦淑寶以及尉遲恭二人之形象畫於左右宮門,將秦、尉二人封為門神,作為鎮邪之用,後流傳於民間成為習俗。根據何培夫考證,臺灣寺廟的門神設置的目的不外乎是辟邪逐厲、迎祥納福以及安宅鎮殿的功能。門神的來歷多源自於神話、宗教經典以及部將從屬關係,各自呈現不同宗教屬性與地位。門神的畫像貼於寺廟門戶上,永遠向著芸芸眾生站立。

本詩「門神」,趙鍾麒以極為生動筆觸描繪門神之神情與姿態,然而詩末對於門神長期屹立盡守護之責,透露出一絲絲的憂慮與擔心,擔心門神圖像終會有日頹然傾蹋。

【延伸閱讀】
1.施士潔〈泉南新樂府〉(避疫),《全臺詩》第拾貳冊。

2.林占梅〈甲寅(1854)除夕〉,《全臺詩》第柒冊。

3.林馨蘭〈桃符〉,《全臺詩》第拾玖冊。

七言絕句

南社大會固園
風雅斯文未式微[2],騷壇旗鼓壯聲威。固園[3]秋好群仙集,莫是南皮舊會非[4]

【題解】
本詩為七言絕句,載於《臺南新報》第7462期(1922年12月9日)。「南社」創立於明治39年(1906),是日治時期臺灣三大古典詩社之一,由臺南詩人蔡國琳、連雅堂、趙雲石胡南溟陳渭川等人,基於延續斯文於不墜的時代使命感而成立,與臺中「櫟社」、臺北「瀛社」鼎足而立。直至民國40年(1951)併入「延平詩社」為止,活動延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南社的文學活動,不論是詩社成員間之擊缽酬唱或與他社的聯吟交流,經常以臺南士紳黃欣的宅第「固園」為集會地點。大正11年(1922)8月,南社成員先在臺南孔廟明倫堂舉行孔夫子二千五百年祭典,並適逢南社創立十五週年,是日下午在固園舉行詩會,乃有此作。對當時漢詩文的推展,抱持著樂觀的態度;從固園聚會的勃勃生氣看來,實足以與建安時期的文學盛會相提並論。


【延伸閱讀】
1. 連橫〈題南社嬉春圖〉,《劍花室詩集》。
2. 蘇大山〈固園主人招飲歸途車中賦此卻寄並贈南社諸公〉,《紅蘭館詩鈔》。

註釋

  1. 參考盧嘉興〈記臺南府城詩壇領袖趙雲石喬梓〉,《臺灣研究彙集》第十五輯,1976年9月30日;石萬壽〈趙雲石喬梓詩文初輯-詩〉,《南瀛文獻》,二十八卷,1983年6月。
  2. 風雅斯文未式微:風雅,源出《詩經》國風、大小雅,後世以風雅稱詩文詞章之事。斯文,謂禮樂教化制度。式微,衰落。
  3. 固園:建於大正3年(1914),乃南社社員黃欣(字茂笙)將其位於臺南市祝三多街甲四八三番地的居所改建的日式庭園,現址在今東門路58、60號。
  4. 莫是南皮舊會非:南皮,原指鄴下文士宴飲遊樂或詩賦酬酢之文學活動,其後沈約以「南皮高韻」一詞指喻建安時期的文學創作,典出《昭明文選》〈與朝歌令吳質書〉,作者認為今日南社的詩會,正如同當年建安時期的南皮之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