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跨界創作的魅力-讀王大可(北城紀事)(杜建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跨界創作的魅力-讀王大可(北城紀事)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跨界創作的魅力-讀王大可(北城紀事)》中國當代作家杜建英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跨界創作的魅力-讀王大可(北城紀事)

當下,跨界已經成為一種新興潮流,無論是在職場還是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跨越自己的界限,嘗試新的事物,拓寬自己的能力和價值。在文學創作中,很多作家也在嘗試跨界寫作。這是一個可以讓作家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用自己的才華縱橫捭闔,來演繹萬千故事的創作途徑。跨界作家涉獵多種文學體裁,打破阻礙自己創作發展的思維定式,更好地挖掘自己的潛力和能力,就能創作出體現個人社會價值的好作品。

王大可的小說《北城紀事》就是這樣的跨界作品。王大可在金牛作協新書分享會上講道,他沒有從事科研工作的經歷,也沒有與科研人員的近距離接觸,但他接受了為新金牛三部曲的創作任務。他認真思考,如何才能反映新金牛日新月異的巨變,首要的是揭示科技領先的作用;如何才能體現新金牛科技引領的地位,重要的是表現高科技的實力;如何才能呈現新金牛科技創新的高水平,主要的是人才資源的培養。王大可找到了科技題材創作的方向,他敢於用自己的文學功底去挑戰高科技專業的生疏,敢於用自己的篤志勤奮去挑戰高科技專業的生僻。王大可選擇科技題材的創作開始了突破自己創作的跨界。 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小說《北城記事》以上世紀80年代初到本世紀20年代初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國防保密山川基地「三線建設」艱難的科技創業故事。續以改革開放後山川基地從大涼山腹地遷到成都鳳凰山紮根安家,開始了第二次科技創業。跨越近四十年,用七十個片段,組合了在國防尖端科學領域的開拓、發展、巔峰的經歷,塑造了以陸三水為代表的一百多位科研工作者的人物形象,重點描寫了歷時26年北斗導航的系統建設,以及成都北城科技圈的建設。

20世紀60年代跟隨父親從美國回到祖國,先後在北京幾所大學就讀不同專業以優異成績畢業的陸三水,沒有憑藉強大的「背景」,留北京,赴國外,而是來到四川大山裡的山川基地,子承父業,他要完成父親未竟的國防事業。

為解決飢腸轆轆的問題,幾個新分到基地的大學生從庫房「借槍」打野味,因槍聲太大試做「消音器」而啟動了基地停業一年多的工作。研發立項「高精戰術步槍研發小組」,陸三水任副組長。他帶着四人小組研發,隻身到雲南尋求解決槍的光學元件,推動了曙光廠的生產,還完成了「高精武器」任務,得到了西戰區和北戰區領導的經費支持。陸三水進入絕密山體,研發火箭炮,找到了發動機材料專家豐天翔,如虎添翼。為解決基礎計算,陸三水要研發小型微機,同時設計集成電路移到硅芯片的試驗。緊接着成立自主研發項目,為了在實戰中測試武器的真正性能,冒着承擔外交責任和犧牲精神到邊境上進行雲爆彈測試一舉成功,殲滅S國「毒刺」別動隊,從此宣告了我國防的應戰能力,讓窺視者再也不敢越我邊防線一步。陸三水還在「J致命匕首射擊測試」中尋找到設計計算的失敗原因,修改槍管壁厚的設計,在實戰中取得領先地位。山川基地研發的大小裝備,不僅僅是注重部隊有無的問題,更注重裝備的高性能。他們研發的裝備,其性能與國際上同類裝備的性能幾乎沒有差距,這是來自列裝這些裝備部隊的反映。陸三水還進行了電磁軌道炮的研發,電磁軌道炮可用於防空系統,也可以作為反裝甲的武器,還可用於反導彈系統。這種武器通常用在軍艦上,其威力遠大於艦炮,是海上作戰的大殺器,西方在這方面的研發也才剛起步。這項技術甚至可用於月球開發,可以在月球上發射貨運飛船,讓它回到地球。研發武器裝備的陸三水等科技人員,他們最大的快樂,莫過於他們設計出來的武器被部隊大規模地裝備。在這個世界上能夠造出槍來的國家不勝枚舉,但能研發並生產彈藥的國家卻不多。槍械僅僅涉及設計,以及材料、加工和熱處理等工藝。子彈不僅這些都會涉及,還將涉及化學、空氣動力學等方面的原理。

《北城紀事》,王大可著,團結出版社,2012年12月

山川基地涉及的研發項目眾多,而這些項目每周都有進展。從陸三水向上級匯報近些年裝備的研發和實效情況可見全貌。「從目前來看,武裝直升機、坦克、裝甲車和導彈等裝備,已經過中東戰場的檢驗,效果很好。已研發兩年的電磁炸彈,上月實驗已獲得成功。四年前開始研發的重型殲擊機,首架樣機下個月將下線。另一款改進型的重型殲擊機,這幾天在試飛,性能測試數據可能已經出來……」

陸三水令人驚奇之處,在於他設計的多款武器,既快又精準,他好像什麼都知道,這種神奇的跨界能力從哪裡來,就連基地的各類專家都注意到了「陸三水現象」,專家和領導們一致認為這年輕人是國家功臣,有逆天的本事。上級決定啟用陸三水,任命他擔任山川基地管理委員會主任一職。半年後,陸三水被任命為國防科工委主任,但山川基地管理委員會主任的職務仍沒卸下。真乃:「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小說中陸三水的武器設計跨界到登峰造極之勢,國家對人才的使用跨界到無與倫比之重。作家王大可對武器製造的跨界寫作也達到出神入化之境。 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

陸三水上任後組織基地遷到成都北城鳳凰山。來到大都市,一份《衛星導航系統工程實施步驟(草案)》把航天工業部、中科院和山川基地擰在一起,開始了衛星導航系統的建設。在導航系統工程骨幹32人第一次會上,陸三水以古代辨別方向用的一種叫做「司南」的儀器為例,說明不同季節,斗柄的位置不同的特點。引用《淮南子》「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將我國第一顆衛星導航取名為「北斗」。

陸三水具備「大局觀念」,他把北斗導航試驗系統,當成了山川基地的項目來做,不管是資金還是技術都投入得特別多。功夫不負有心人,2000年10月31日凌晨0點2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第一顆衛星」發射成功!全國人民還處在歡呼中,陸三水對第二顆衛星什麼時候發射的問題作出了部署。他向國家請示,儘快發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第二顆衛星。因為只有建成了覆蓋全國區域的衛星網導航系統,才能發揮衛星網導航的威力。經過他們的努力,距離北斗導航試驗系統第一顆衛星發射成功後僅僅51天,第二顆衛星又在西昌長風基地發射成功了。這兩顆衛星建立起的區域衛星網絡系統,覆蓋了古老的中華大地,還覆蓋了東南亞的部分地區。從此,中國有了自主發展、獨立運行的區域衛星網絡系統。對於中國的國防來說具有里程碑意義和劃時代意義。

長達26年的艱辛建設,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以成功發射最後第55顆衛星為標誌,全面建成。中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為全球用戶提供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進入衛星導航系統全球組網的新時代。

2020年7月31日上午10時30分,國家在北京舉行了「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暨開通儀式」。陸三水作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建設有傑出貢獻的專家和有功人員」,受邀參加了儀式活動,並受到了國家高層領導人的接見。可謂:「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

陸三水又一次華麗跨界,出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我們已經看到的是我國的航天事業已經站在了世界的頂端。小說中陸三水的每一次跨界,都跨越了學科領域,跨越了未知領域,都取得了高科技的重大進展或突破,推動了國家的競爭力。

王大可的《北城紀事》一書,讓我們不僅看到他跨界的寫作天賦和完美塑造科學精英的形象,更看到的是人們對跨界本質的認識,以及在不同專業和個人才華相互碰撞而生髮出的獨特魅力的欣賞與接納。[1]

作者簡介

杜建英,山西省臨縣人,四川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中學高級教師。四川省文藝傳播促進會會員,四川省散文學會會員,成都市金牛區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