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路德維希·維根斯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路德維希·維根斯坦

圖片來自philomedium

路德維希‧約瑟夫‧約翰‧維特根斯坦(德語: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又譯維特根施泰因[1]、維根斯坦;1889年4月26日-1951年4月29日)是一名奧地利哲學家。

他生於奧地利,後入英國籍。維特根斯坦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其研究領域主要在語言哲學心靈哲學數學哲學等方面。[2]1939年至1947年,任教於劍橋大學三一學院。

他在生前出版的著作不多,只有1921年的《邏輯哲學論》、一篇論文、一篇書評以及一本奧地利小學生的字典。其遺作《哲學研究》在去世後出版,被認為是引導了語言哲學新的走向。

生平

家庭背景

維特根斯坦具有極為深厚的文化素養,對人類生存本質有着深刻的感知。早年維特根斯坦家族有着濃厚的藝術文化氣氛,父親卡爾·維特根斯坦是長期的藝術贊助人,勃拉姆斯馬勒等是這個被音樂充滿的家庭里的常客。維特根斯坦家族成員中音樂天賦不算突出的路德維希其單簧管演奏也很有造詣,同樣,被認為是有書面表達障礙的維特根斯坦的文筆卻也十分精湛。另外維特根斯坦十分喜愛奧地利文藝評論家卡爾·克勞斯的著作。

然而「不幸」卻很早就與這位哲學家如影隨形,孤獨和抑鬱充滿了維特根斯坦的一生。據其傳記作者威廉·巴特利考證,維特根斯坦家族的兄弟五人里,包括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本人共有三名是同性戀者,這其中的兩個兄長漢斯和魯道夫早年分別自殺,此後父親卡爾·維特根斯坦雖然放緩了對子女們的嚴厲,青年路德維希卻仍然常常有令羅素擔心的自殺傾向,據稱其本人參加一戰就是為了「體面地自殺」。他的另一個兄長庫特·維特根斯坦在戰場上被俘前自殺,在戰爭里倖存但致殘的最後一位兄長,保羅·維特根斯坦,是著名的單臂鋼琴家。

早年

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於1889年4月26日生於奧匈帝國維也納,父親卡爾·維特根斯坦是歐洲鋼鐵工業巨頭,母親萊奧波迪內(Leopoldine Kalmus),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外祖父之姑表妹,是銀行家的女兒。他的家族是奧匈帝國數一數二的豪門家庭。路德維希在八個子女中排行最小,有着四分之三的猶太血統,於納粹吞併奧地利後轉入英國籍。維特根斯坦自幼跟隨兄姊在家裡接受教育,然而家庭教育的結果卻無法使其達到正規高中的接納標準。直到1903年在通過入學考試後前往林茨的一所以技術著稱的中學學習,和阿道夫·希特勒是同學,不過尚未有確鑿的證據表明這兩位重要人物有過任何深入的交往。維特根斯坦在中學的成績並不好,大都處於中下水平,在度過了三年的不愉快後,更帶着大學考試的失利離開。

少年路德維希愛好機械與技術,十歲時就制出過一台簡單實用的縫紉機。其最初的志向在於物理學,曾經渴望師從著名物理學家玻爾茲曼,然而,玻爾茲曼於1906年自殺,使得維特根斯坦的希望毀於一旦。隨後維特根斯坦又立志成為一名工程師。1906年,維特根斯坦前往柏林學習機械工程。1908年,進入英國曼徹斯特維多利亞大學攻讀航空工程空氣動力學學位。期間,為了徹底搞清螺旋槳的原理,同時出於對數學基礎的興趣,維特根斯坦閱讀了伯特蘭·羅素懷特海合寫的《數學原理》以及戈特洛布·弗雷格的《算術基礎》。在1911年夏天拜訪了弗雷格後,維特根斯坦聽從了這位邏輯學家的推薦,前往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問學於羅素門下,後成為英國哲學家羅素的學生兼好友,羅素稱這場相識是他一生中「最令人興奮的智慧探險之一」。

一戰與《邏輯哲學論》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後,本可免服兵役的維特根斯坦作為志願兵積極入伍,在戰場上完成了標誌所謂哲學的語言學轉向的《邏輯哲學論》的初稿。

成為小學教師

《邏輯哲學論》後他認為所謂的哲學問題已被解決,於是懷着貴族式的熱忱前往特拉滕巴赫,投入格律克爾倡導的「學校改革運動」,成為一名小學教師。有着理想主義追求的維特根斯坦在這裡過着苦行僧般的生活,對學生也充滿了熱情,然而卻被無法理解的家長們視為「瘋狂的傢伙」,他們拒絕了這個古怪傢伙提出的收養其中一個或兩個學生的要求。1926年,被證明總是與成年人格格不入的維特根斯坦離開了「粗俗愚蠢的南部農民」,結束了鄉村教師的職位。

建築與維也納小組

作小學教師「失敗」之後,維特根斯坦先是在一個修道院里作過短時間的園丁助手,後來其姊瑪格麗特·維特根斯坦由於擔心他的精神狀態而設法要求其協助設計並負責建造了自己的一處宅第。這個後來曾被用作保加利亞使館的建築物,使維特根斯坦獲得了建築師的身份。1927年,維特根斯坦結識了奉《邏輯哲學論》為圭臬的「維也納小組」成員並應邀參與一些活動,與石里克、弗里德里希·魏斯曼等成員有過交往,然而維特根斯坦拒絕加入他們的圈子。

劍橋學者

1928年春在聽了數學家布勞維爾在維也納有關「數學、科學和語言」的一次講演後,維特根斯坦重新萌發了強烈的哲學探索的興趣。1929年,維特根斯坦重返劍橋,以《邏輯哲學論》作為論文,通過了由羅素和G.E.摩爾主持評審的博士答辯後,留在三一學院教授哲學,並於1939年接替摩爾成為哲學教授。1947年,堅信「哲學教授」是「一份荒唐的工作」的維特根斯坦從劍橋辭職,以專心思考、寫作。

逝世

1951年4月29日,身患前列腺癌的維特根斯坦在好友比萬(Edward Bevan)醫生家中與世長辭。他在逝世前的最後一句話是「告訴他們,我已經有過非常精彩的人生」。諾曼·馬爾科姆形容這句話是「出奇的感人的話語(strangely moving utterance)」。在劍橋大學教師墓地為維特根斯坦舉行了一個天主教葬禮。[3]杜瑞後來說他一直困擾於是否這樣安排葬禮是合適的。

去世後由弟子安斯康姆拉斯·里斯出版了被認為是引導了語言哲學新的走向的《哲學研究》。

參考文獻

  1. 《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p.2981;《德語姓名譯名手冊》p.670。
  2. Dennett, Daniel. LUDWIG WITTGENSTEIN: Philosopher(subscription required) —Time 100: Scientists and Thinkers issue. Time Magazine Online. 29 March 1999 [29 November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26). 
  3. A Guide to Churchill College, Cambridge: text by Dr. Mark Goldie, pages 62 and 63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