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路易十三1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路易十三1

路易十三(法語:Louis XIII,1601年9月27日-1643年5月14日),法蘭西波旁王朝第二任國王(1610年-1643年在位)。亨利四世長子,生于楓丹白露。幼年由其母瑪麗·德·美第奇攝政。1615年與同是孩子的西班牙公主奧地利的安妮結婚。路易十三親自執政後與主要依賴紅衣主教黎塞留的幫助,開始了法國的專制統治(1627年拉羅歇爾之圍的勝利是轉折點)。在其統治期間,歐洲爆發了一場決定性的爭霸戰爭—三十年戰爭(1618年~1648年),即歐洲最強大的兩個—法國波旁王朝與伊比利亞和德意志的哈布斯堡王朝—之間的最後較量。最終法國取得勝利,結束了長達三個世紀的哈布斯堡王朝霸權,成為新的歐洲霸主。 1643年5月14日,路易十三因騎馬落水引起的肺炎駕崩

簡介

路易十三是波旁王朝開國君主亨利四世的長子,1601年出生,母親是意大利托斯卡納公國的瑪麗·德·美第奇公主。他的父親崛起於持續了三十年之久的法國宗教戰爭,因此登基時貴族勢力衰弱。亨利四世出身於新教貴族家庭,儘管後來迫於政治壓力改宗,但在宗教方面總體是維護新教的。在歐洲政治方面,西班牙雖然已經衰落,但實力仍然較強,通過和同樣處於哈布斯堡家族統治下的奧地利的同盟,依舊維持着對法國的遏制政策。西班牙依然維持着對尼德蘭南部的統治,直接威脅着法國北部邊境,並試圖再次吞併已經獨立的荷蘭。英國雖然有所發展,但實力總體偏弱,且國內宗教矛盾尖銳。亨利四世提出天然疆界的政策,其實質就是要擴張法國領土,打擊西班牙,稱霸歐洲。1610年,路易十三登基,瑪麗·德·美第奇攝政。太后的家族與西班牙關係密切,所以太后實行了親西班牙的政策,貴族勢力也有所恢復。1615年,在太后的主導下,路易十三與西班牙公主安妮結婚(因為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出身於奧地利,所以習慣上稱安妮王后為奧地利的安妮),他的妹妹伊麗莎白則嫁給了安妮的哥哥腓力四世。但路易十三並不滿意太后的政策,所以親政後試圖改變太后的政策,但一直受到太后的壓制。

評價

確實,路易十三是個沒什麼才華、也沒什麼天分的國王,他惟一的愛好是打獵,生活中的他軟弱、慵懶,他的性格內斂、陰鬱,不討人喜歡。他的一生充滿悲劇:幾歲時父親就被刺殺;十幾歲開始就因為政治原因與母親對立了一輩子—母親到死也沒原諒自己的這個兒子;跟自己的妻子冷戰數十年;自己惟一的廢材親弟弟一輩子都在造自己的反;與王后的侍女奧福特、拉法耶特先後萌發的兩段純潔精神戀愛,都因潛在的政治因素遭到首相黎塞留強行終止;晚年深愛的男寵桑·馬爾斯竟然聯合各方勢力密謀推翻自己與黎塞留、推弟弟加斯東親王為法國國王,陰謀曝光後馬爾斯被黎塞留以叛國罪當眾斬首。但是這樣一個人,他卻可以在臨終禱告時說:上帝啊,我已經死而無憾了!因為他是一個盡職盡責的君王,終其一生,他都在為法蘭西的強大而不懈努力,他深知自己不擅長具體事務的管理,所以他重用法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政治家黎塞留,為此,他不惜跟自己的母親、妻子、弟弟決裂,甚至犧牲自己,允許自己被黎塞留「架空」(對比下張居正的下場),在細節上,他顯得平庸而缺乏主見,但是決定國家命運的關鍵時刻,他總能作出正確抉擇,並且堅定不移地加以貫徹實行。有這樣一個真實的經典片斷:路易十三臨終前祈求上帝原諒自己為了國家而對家人冷酷無情,但他的王后卻在兒子路易十四登基時說:要學你的祖父,他去世時法國人都痛哭;不要學你的父親,他死時法國人都大笑。亨利四世是一個英明而且很有人格魅力的國王,他曾說過:我要讓每個法國農民的碗裡都有一隻雞,這樣的國王去世,人民為之哀痛理所當然。。[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