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躄魚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躄魚科,Antennariidae ,硬骨魚綱鮟鱇目的一科魚類。躄魚科魚類有個有趣的別名叫「青蛙魚」(Frogfish)[1],這是因為它的胸鰭延長具柄,前端呈趾狀,就像是青蛙的腳一樣,可以支撐身體。

多底棲,卵生(有卵莢),肉食。一般來說,它們的體型短,大致呈球形,身體表面光滑無鱗,有些有小棘和突起;口大並布滿絨毛狀細齒;第一背鰭棘特化成吻觸手,頂端的餌球部分很發達。躄魚分布在溫帶及熱帶三大洋(除地中海以外)的珊瑚礁區,台灣的珊瑚礁海域偶爾可以發現。其中,以條紋躄魚的分布較廣,其體色多變,擬態功夫一流。

形態特徵

體側扁。頭較大,側扁。眼較小,位於頭的背側。鼻孔每側2個。口上位,口裂垂直或傾斜,下頜突出。前頜骨可伸出。上下頜、犁骨、齶骨和舌上均具多行小錐狀齒或絨毛狀齒。鰓孔小,位於胸鰭基底的下方或後方。假鰓有或無。皮膚裸露無鱗,皮膚疏鬆,光滑或具小棘。背鰭2個。第一背鰭3鰭棘,彼此分離,第一鰭棘形成吻觸手,末端有擬佴體,第三鰭棘一般較擴大;第二背鰭基底較長。臀鰭基底短於第二背鰭基底。胸鰭具3輻狀骨,它形成隱於皮下的假臂狀構造。腹鰭喉位,相距較近,具1鰭棘、5鰭條,鰭棘較短。具鰾。無幽門盲囊。前頜骨的後突起分離;具基舌骨。鰓條骨2+4。

本科產江蘇省僅1屬。

分布範圍

本科魚類分布於除地中海外的熱帶及亞熱帶海區以及西大西洋及澳大利亞南部的溫帶海區,共有14屬43種。

科學分類

鮟鱇目躄魚亞目躄魚科

躄魚科下分14個屬,如下:

異躄魚屬(Allenichthys)

格氏異躄魚(Allenichthys glauerti)

躄魚屬(Antennarius)

珊瑚躄魚(Antennarius analis)

粗頜躄魚(Antennarius avalonis)

百慕大躄魚(Antennarius bermudensis)

雙斑躄魚(Antennarius biocellatus)

細斑躄魚(Antennarius coccineus)

康氏躄魚(Antennarius commerson)

新幾內亞躄魚(Antennarius dorehensis):又稱駝背躄魚。

臀斑躄魚(Antennarius duescus)

鞭竿躄魚(Antennarius flagellatus)

毛躄魚(Antennarius hispidus)

印度躄魚(Antennarius indicus)

大斑躄魚(Antennarius maculatus)

多斑躄魚(Antennarius multiocellatus)

背眼躄魚(Antennarius notophthalmus)

眼斑躄魚(Antennarius nummifer):又稱錢斑躄魚。

眼斑躄魚(Antennarius ocellatus)

豹紋躄魚(Antennarius pardalis)

巴哈馬躄魚(Antennarius pauciradiatus)

白斑躄魚(Antennarius pictus)

單斑躄魚(Antennarius radiosus)

藍道氏躄魚(Antennarius randalli)

長杆躄魚(Antennarius rosaceus)

加州躄魚(Antennarius sanguineus)

暗紋躄魚(Antennarius sarasa)

歧胸躄魚(Antennarius scriptissimus)

塞內加爾躄魚(Antennarius senegalensis)

條紋躄魚(Antennarius striatus):又稱帶紋躄魚。

蟲紋躄魚(Antennarius trisignatus)

手躄魚屬(Antennatus)

長竿手躄魚(Antennatus flagellatus)

雲斑手躄魚(Antennatus strigatus)

網紋手躄魚(Antennatus tuberosus)

刺躄魚屬(Echinophryne)

刺躄魚(Echinophryne crassispina)

南澳洲刺躄魚(Echinophryne reynoldsi)

薄躄魚屬(Histiophryne)

雙駝薄躄魚(Histiophryne bigibbus)

鮑氏薄躄魚(Histiophryne bougainvilli)

隱棘躄魚(Histiophryne cryptacanthus):又稱隱刺薄躄魚。

裸躄魚屬(Histrio)

裸躄魚(Histrio histrio):又稱斑紋光躄魚。

糙躄魚屬(Kuiterichthys)

塔斯馬尼亞糙躄魚(Kuiterichthys furcipilis)

躄魚屬(Lophichthys)

波氏躄魚(Lophichthys boschmai)

絨冠躄魚屬(Lophiocharon)

藻瓣絨冠躄魚(Lophiocharon lithinostomus)

蟲紋絨冠躄魚(Lophiocharon trisignatus)

裸身躄魚屬(Nudiantennarius)

黑紋裸身躄魚(Nudiantennarius subteres)

葉蟾躄魚屬(Phyllophryne)

西澳大利亞葉蟾躄魚(Phyllophryne scortea)

穗躄魚屬(Rhycherus)

穗躄魚(Rhycherus filamentosus)

腕躄魚屬(Tathicarpus)

腕躄魚(Tathicarpus butleri)

隆背躄魚屬(Tetrabrachium)

隆背躄魚(Tetrabrachium ocellatum)

種類:

全世界共有14屬43種,台灣現有4屬10種。

躄魚科動物

毛蹙魚

此魚外形與斑紋非常特別,與海藻很相似,在海藻叢中幾乎無法發現它。最大特徵就是數隻爪狀鰭,用於在海底行走或攀附於海藻上。體佩扁,頭大,眼小,體被細絨毛狀小棘。鰓孔小,位於臂狀胸鰭基部下方。背鰭形成3段,第一背鰭棘形成吻觸手;第二背鰭棘後方的額上有一凹窩,後背鰭、臀鰭及尾鰭寬大呈扇狀。體長可達們厘米。

屬暖水性底層魚類。靠其特有的外形隱藏于海藻中,伺機吞食靠近它的小魚。颱風季節,會被中斷的海藻漂浮于海面,此時容易被人捕捉。

生長習性

神乎其技的釣術

當躄魚看到可以一口吞下的魚兒游過時,就會開始展現高超的釣技。它會把像釣竿一般的「吻觸手」(illicium)豎直不動,只舞動「餌球」(esca),舞動的方式則隨著餌球所模擬的生物游泳姿勢而有所不同,像是多毛類的蠕蟲、海藻或是小魚等。躄魚也可以把「釣竿」,正好甩在口部上方,讓餌球靜止不動,靜待獵物上門;或是把釣竿前後不斷的快速揮動,好像人們在河流裏釣鱒魚所常用的抽竿法一樣。更有趣的是,它揮竿的速度和餌球舞動的頻率各有不同,甚至在夜間也有不同的釣法。條紋躄魚的餌球會膨大,甚至會釋出特殊的化學物質來誘引獵物;角鮟鱇的餌球則是靠發光來引誘獵物;而長角鮟鱇最近則被發現竟是倒著游,原來它將餌球置於底床上,推測可能是為了探測或引誘躲在泥沙地中的獵物之故。

偽裝高手

想要釣魚成功,除了考驗釣術,還得搭配天衣無縫的擬態功夫才行!躄魚科魚類慣於模仿珊瑚礁區的海綿、水生植物、珊瑚礁石或碎礫等,不論是顏色、斑塊、須瓣或表面粗糙的程度都與它棲息的環境或生物的形態一模一樣,難以分辨。像是惟一的非底棲性躄魚──斑紋光躄魚(裸躄魚),平常即隨著馬尾藻在海面上四處漂流,它的體色形態就和馬尾藻殊無二致!躄魚的這套化妝術,比起石狗公、比目魚等魚類的擬態更見高明之處,在於它並非只單純靜止不動、守株待兔,而是利用胸鰭緩慢爬行,潛近獵物身旁再快速地吞食(只需0.6秒!)。當然除了掠食之外,它的偽裝本領也可以減少被其他掠食者吞食的機會,增加自身的存活率。

有趣的繁殖行為

躄魚科魚類在繁殖前的八小時到數天,母魚的腹部會明顯膨大,此時公魚開始有張鰭、觸碰和輕咬母魚的求偶動作,母魚一旦接受,即會豎鰭,劇烈抖動身體,然後與公魚雙雙竄入水層中排精排卵。母魚所生產的卵並非一般常見分散的卵粒,部分種類會產生像海蛞蝓一樣的卵塊,被一層像蛋卷的卵鞘包覆起來,其大小因種類而異,伸展開的卵塊大多不長,但也有長達2.7公尺,寬達16公分的紀錄。卵塊會漂浮水層中,孵化期約2~5天,仔魚經1~2個月的離岸漂流,再回到岸邊,變態為稚魚後,即在珊瑚礁區沉降並定居下來。亦有部分種類會將卵附著在魚背上,有類似孵卵的親魚照顧行為,此類卵數極少,但卵徑較大。

視頻

躄魚科 相關視頻

白斑躄魚又名五腳虎,是躄魚科躄魚屬下的一個品種
躄魚的閃電一擊連慢動作都看不清!這可真是自然界最快一嘴!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