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身着漢服的新野(梁鐵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身着漢服的新野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身着漢服的新野》中國當代作家梁鐵牛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身着漢服的新野

一個人的歷史,猶如沙粒。一代人的歷史,卻如星河。

——題記

冬日,初晴。探訪三國古城新野。

新野,地處南陽盆地「鍋底」,其勢低洼而平坦,匯八水集於此,草木茂新,沃野千里,故得此名。

因漢時設郡,新野深藏厚重的三國文化(漢磚、漢瓦、漢碑等,近些年大量發掘),名聞遐邇。

漢時,此地曾有八大名景——漢台朝雨,雁浦秋風,龍溝夜月,古渡煙籠,內苑春雲,彈湖芳草,蔓山晴雪,淯水湍波。

這些秀美古景,如今大多已成為躺在文人墨客詩文里的圖畫或符號。

歷史的風塵滾滾而過,那些碎片化元素和歲月的印痕,總是氣息尚存,呼吸至今。

我們只是一群歷史的過客,未曾奢望重見古代八景。探尋文化之源,該是苦旅。隨處看看,即使走馬觀花,也算圓了心境。

三國舊址——關羽水軍演武場,在新野縣城北三里河。《新野縣誌》曾有記載:「關壯繆演水軍處,在城北三里河」。

白河(古稱「淯水」),在明隆慶四年(1570年)改道前,流經三里河這裡,是主河道,河面廣闊,水流湍急,離新野縣城(當時是劉備、關羽軍營)很近。所以,關羽選在此處大練水軍,實為後來的赤壁之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河畔東岸,即是雁語山,古代八景之雁浦秋風。史載:關羽經常站在雁語山指揮水軍操練。旁有石碑輔證:「關壯繆演水軍處。」

而今,左右環顧,惶惶水域,寬不過百米,長約二里,兩側堤岸上早已是高樓林立,此處水域因白河改道而被封存,亦變為城外觀光景地,雖可見波光粼粼之勢,卻靜若鏡面,河畔有蒹葭蒼蒼,水草豐盛。當年關羽操練水兵之壯闊場面,而今實在只能憑空想象。

此去西北三里開外,是一片起伏不定的遼闊荒灘,隆起處,有細若白面似的響沙堆,四圍密布着碩壯的斑茅叢,淺灘處則叢生着無盡的茅蠟子和野蘆葦

漫過荒灘小徑,忽有一面水域橫在眼前,即為湍河。

這一處水域空曠寂靜,似從落日那邊回圜而來,圍着這片荒灘轉了半圈,河面極其寬泛,岸畔則淺波盈盪,有釣翁凝坐,再遠處,是被田野漸次推開的天幕和青瑩的村莊,這一幅畫卷,像極了一個大牌電影導演正在推演的歷史大片,或是一副國畫大家筆下的潑墨畫面。

折向東,婉轉起伏百餘步。在一段沙土陡崖下,頓現自伏牛山深處湧來的河流——白河。

此刻,河水泱泱,就在腳下涌動奔流。兩條寬闊的河流在此匯於一處,層層波浪在冬陽下發出粼粼波光,合向南流,一派壯觀。

嚮導欣喜地說,此處即為古景「淯水湍波」。明嘉靖進士劉良卿曾寫此景詩:淯自雙雞過宛城,湍來熊耳共澄清。同流不許分涇渭,一色應須到海溟。春入垂楊排岸綠,雨余白鳥浴波輕。等閒瞻眺無邊興,為擬浮槎訪玉京。

激流拍岸,此詩此景,真真切切的入心扣意,一行人拍手叫絕,真境界也。

折返新野老城,會觀漢桑古城與議事台。

漢桑古城,實乃古城垣名,位於老縣城的漢城路。現存古桑樹僅一株,樹幹數圍粗,軋枝斜出,滄桑古樸,史傳為關羽親手所植,亦為關羽栓馬之樹。

因稽古者珍愛,在其周圍砌以磚垣,垣頂端為古城垛狀,是故,得名漢桑古城——這座「城」,大抵有10多平米的界域,想必該是世界上最小的城池了。

「城池」里的古桑,主幹已枯,但樹冠呈現出來的龍首鳳尾之狀猶存,雄壯恢宏氣勢依在。它就安靜地站立在歷史的雲煙中,以永恆沉默的姿態,塵封了那段千年的三國舊事。

「城池」旁,立有一塊巨大的石雕「火燒新野遺址」。同行者笑曰「站在這裡留影,就會火燒財旺」。

這一句幽默的段子,算是把三國故事直接混搭了時下的橋段,旁白了古人與今人的理念差異,也岔開了關於諸葛亮平生燒了三把火(火燒新野、火燒博望、火燒赤壁)才建立起豐功偉業的話題。

據地方志記載,位於縣城政府街的議事台,是漢末劉備和諸葛亮商榷機務之處,亦名『議事堂』。明萬曆二十一年重建,磚砌長方體高台,正中豎八卦攢鏢亭一座雙層八棱,飛檐挑角,南北對開門戶,東西二壁留窗,外圍迴廊朱柱,木欄曲環,上有寶葫蘆尖頂,陶製八龍伏脊,內繪太極八卦圖象,門額橫書「漢議事台」。

北邊建有鐘樓、鼓樓。清康熙三十五年,知縣張璽在議事台南端續建『魁文閣』。至此,亭、台、樓、閣俱全,為新野縣城之大觀。

魁星樓和鐘鼓樓,均毀於後世。今僅存八卦亭一峰。

與現代鬧市相映襯,議事台顯得滄桑凋零,卻又奇特冷峻,厚重肅嚴。

稍歇,又奔新野沙堰。

一個原本用沙土圍起來的堰,隨着歲月變遷,不成想卻演繹成了一個鎮和一方人。由此可見,此地沙土之多,河水之豐。

沙堰街西北處,有薦賢嶺,又稱分手嶺。走近此地,細細盤問。附近閒坐的老人就為我們解讀說眼前走的道就是宛襄古道,這一道古時候全是起伏不平的崗嶺,相傳是劉、關、張兄弟送徐庶回許昌時就在此處分手,故名分手嶺。後因徐庶又回馬薦諸葛,隨又稱薦賢嶺。

穿過狹窄的宛襄古道(新野通往南陽的官道),步行十幾米,即是南北望不到邊際的白河古道(古代通商的水道)。手搭涼棚四處望,一望無際的河灘悠長遼闊,起起伏伏。河水流經此處,早已變成涓涓細流。看到此景,瞬間覺得失憶了三國湍流如江的那些煙雲故事。或許,河流和古道也已老去。

嚮導說,這一段白河古道即是鵲尾坡,是三國古戰場。此處高丘荒草、河灘寬闊,因河流自北流到此處,隨即轉向西南,形成河灣,河之西北地域狀如鵲尾,故有此名。

這一段河流的渡口,立有石碣,曰「鵲跡風古」。據說在曹操大舉南征時,劉備、諸葛亮令關羽在此提閘放水,水淹曹兵,淹得曹軍無處奔逃,傷亡慘重。劉備得以機會,才帶領新野滿城百姓安全逃離。

雀尾坡,河面上建有一橋,亦名「雀尾橋」。

離雀尾橋不遠的岸上,至今仍有一棵1800年樹齡的古桑,傳說為關羽的渡口守備處。此古桑,似乎因緊臨白河古道,水系豐沛之緣故,枝葉茂盛,樹幹蒼勁,樹冠飛揚,雖歷經滄桑而生機盎然。

觀此樹,瞬間覺得跌落在前世今生搭界的拐點,忘卻了紅塵俗世無邊的煩惱,忘卻了所謂的家國情懷,令人遁入空濛靜寂的境地里。

若不親歷一地,探其究竟,怎敢奢談歷史文化。浸潤着三國歷史的新野,身着華麗的漢代霓裳,處處散發着歷久迷人的光亮。

其實,走過輝煌過往的,豈止一個新野。

穿越千年蒼茫,在廣袤無垠的中國版圖上,有千百個如新野一樣的星子,正閃耀着歷史文化重塑的光芒。[1]

作者簡介

梁鐵牛,居於南陽,獨山玉協會副會長,南陽市作家協會會員,大學學歷,高級經濟師。從事高品級的獨山玉收藏經營工作。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