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細菌性斑點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辣椒細菌性斑點病
辣椒細菌性葉斑病是指發生在辣椒葉片上的一種病。
葉片先出現點狀病,水浸狀,不規則形,褪綠,後發展為褐色至鐵鏽色,病部薄膜狀。乾燥時病斑呈鐵鏽色,病斑質脆,有的穿孔。個別葉片發病的植株仍能生長,葉片大部脫落可引起整株死亡。
基本信息
中文名:辣椒細菌性葉斑病
病 原:丁香假單胞桿菌
防治方法:平整土地,北方宜採用壠作
田間識別:初呈黃綠色不規則水浸狀小斑點
為害症狀
葉片上初生水漬狀黃綠色斑點,擴大後變為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邊緣暗褐色,稍隆起,中央部色淡,稍凹陷,病斑常相互連接形成大型不規則病斑。如病斑沿葉脈發生時,常使葉片畸形。莖上病斑褐色短條狀,稍隆起,縱裂。果實病斑近圓形隆起,褐色,瘡痂狀。
葉片先出現點狀病,水浸狀,不規則形,褪綠,後發展為褐色至鐵鏽色,病部薄膜狀。乾燥時病斑呈鐵鏽色,病斑質脆,有的穿孔。
葉片出現褐色,鐵鏽色的斑點,葉片薄弱甚至穿孔。
在辣椒葉面上出現水浸,點狀,不規則,褐色,穿孔,這些都是細菌性斑點病。
辣椒細菌性斑點病的症狀有:主要危害葉片、莖、果實也可受害。葉片發病,初時出現水浸狀、黃綠色小斑點,逐漸擴大成大小不等的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病斑邊緣褐色,稍隆起,中部淺褐色,稍凹陷,表面粗糙。病斑多時可融合成較大病斑或病斑連片,引起葉片脫落。重病株葉片幾乎落光,僅剩枝梢幾片小葉,對產量影響很大。莖部發病,病斑呈不規則條斑或斑塊,後木栓化,或縱裂為瘡痂狀。果實發病,出現圓形或不規則疤疹狀黑褐色病斑。後病斑瘡痂狀,邊緣有裂口,並有水浸狀暈環,濕度大時有少許菌膿溢出。[1]
病原
Pseudomonas syringae pv.aptata Young.Dye&wi1kie 丁香假單胞桿菌適合致病型,屬細菌。發育適溫25-8℃,最高35℃,最低5℃。溫濕度適合時,病株大批出現並迅速蔓延,很難找到病株,系非連續性為害。
發病原因
借風雨或灌溉水傳播,從葉片傷口處侵入。與甜(辣)椒、甜菜、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連作地發病重,雨後易見該病擴展。東北及華北通常6月始發,7-8月高溫多雨季節蔓延快,9月後氣溫降低,擴展緩慢或停止。
發病規律
該病由油菜黃單胞菌瘡痂致病變種引起,屬細菌,病菌發育適溫27-30℃,最高40℃,病原細菌在種子上越冬,成為初侵染來源,該菌與寄主葉片接觸後,從氣孔侵入,在細胞間繁殖,致使表皮組織增厚成瘡痂狀。該病主要隨大風、大雨傳播,也可由昆蟲傳播,主要發生在高溫多雨季節,暴雨可使植株造成傷口,也有利於病原細菌侵入,長期高溫高濕,葉片病斑可迅速擴展而造成落葉。[2]
防治方法
1、輪作:有條件菜田可與非茄科作物實行3年以上輪作。
2、選用無病種子:從無病植株上選留生產用種。
3、種子消毒:用55℃恆溫浸種15分鐘或50℃溫水浸種30分鐘。
4、選用抗病品種:如甜椒的早豐1號、長豐,辣椒的湘研3號、5號、6號等。
5、藥劑防治:從發病初期開始噴藥,7-10天一次,連噴2-3次。有效藥劑如72%農用鏈黴素可溶性粉劑4000倍液、77%可殺得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新植黴素4000倍液、14%絡氨銅水劑300倍液、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600倍液、12%綠乳銅油600倍液、1:1:200倍波爾多液、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等。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