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近地天體探測和太陽系天體研究團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近地天體探測和太陽系天體研究團組負責我國最大的光學成像巡天望遠鏡——近地天體望遠鏡的運行和科研觀測,面向近地天體監測預警、太陽系小天體編目和動力學研究、小行星光變特性巡天觀測研究、彗星[1]的大尺度特徵觀測研究、大樣本恆星多色巡天觀測、天文暫現源巡天觀測、大視場望遠鏡數據處理方法研究等方向開展工作,為我台「一三五」重點培育方向「行星科學與曆書天文、深空探測」提供實測研究支撐。

機構簡介

近地天體望遠鏡位於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觀測站(江蘇盱眙鐵山寺國家森林保護區內), 該望遠鏡以搜尋可能對地球構成威脅的近地小天體為主要科學目標, 同時還開展各類大樣本天文巡天觀測項目。望遠鏡採用傳統的施密特型光學系統, 主鏡和施密特改正鏡的口徑分別為120厘米和104厘米, 焦距180厘米, 光學無暈視場為3.14度。望遠鏡採用叉式赤道結構, 適合於各類巡天觀測和天體的跟蹤觀測。望遠鏡配備單芯片10K x 10K像元大靶面CCD相機,單幀覆蓋視場達9平方度,具有很高的巡天效率。

一、研究隊伍

成 員

職稱

研究方向

馬月華

研究員[2]

行星物理:彗星、流星群

季江徽

研究員

系外行星、小天體動力學

趙海斌

副 研

近地天體、深空探測目標

包 綱

助 研

空間(行星)輻射環境模擬

史建春

助 研

隕擊理論、撞擊模擬研究

夏 炎

行星際任務軌道設計和歷表

柳 磊

研實員

行星物理,無拖曳技術

望遠鏡組6人

小天體的搜索發現、數據處理、上報和研究

博士後 1,博士生 2,碩士生 3

二、研究方向:

1. 系外行星研究

行星系統形成和動力學研究

類地行星內部結構研究

2. 行星科學研究

行星科學PDS (Planetary Data System)數據庫建設

宇宙撞擊研究、彗星物理、流星群

近地天體和小行星動力學和物理研究

3. 深空探測研究

火星和小行星探測的科學目標和相關技術研究

﹡科學目標論證、目標天體遴選

﹡無拖曳航天技術、慣性感測器電荷控制

行星空間輻射環境研究

行星際任務軌道設計研究

行星曆表研究

4. 依託設備——近地天體望遠鏡

天體的搜索發現和研究

參加國際監測網

建立亞洲小行星聯測網

海量數據處理系統研究

三、近年承擔科研項目:

近地天體的天體測量、動力學及物理研究

太陽系行星的形成和動力演化

行星系統形成研究

流星群動力學結構研究

太陽系中的宇宙撞擊

近地小行星和彗星軌道動力學

天體的搜索、證認和危險評估

望遠鏡海量數據處理和數據共享

無拖曳航天中測試質量的充電機制研究和噪聲分析

日全食時水內小行星的搜索

項目「深空探測的科學目標論證」

課題「小天體的危險評估和利用」

深空探測專題「十一五」規劃綱要和論證

國防科工委關於「我國深空探測任務和技術途徑研究」

太陽系天體數據庫與探測任務演示環境(天體數據庫和軌道動力學部分)

國際地球自轉服務(IERS 2003)規範的時空基準和轉換程序開發

強流星雨預報

小天體目標選擇及目標特性研究

單光子高度儀預研究

四、研究成果

2005年以來,團組在太陽系外行星系統動力演化、小行星探測、行星物理、流星天文、行星曆表和航天器軌道優化設計等研究方面發表了研究論文60多篇,其中多數為SCI論文,國際、國內會議報告50多篇。團組近年發表的文章被引用累計已達200多次。

2005年,創新二期考評為優秀團組

2006年,望遠鏡試觀測成功,並取得可喜成果,入選 「十大天文科技進展」

2007年,系外行星研究入選「十大天文科技進展」

五、望遠鏡觀測成果

望遠鏡投入試觀測2年多,發現500多個新小行星(1個Apollo型近地小行星)和1個木星族彗星,上報國際小行星中心數據在全球400多個觀測站中列入前八,觀測數據的精度最高,成為國際聯測網中最具影響的台站之一 。美國《Science》雜誌發表了專訪「Preparing for Doomsday」 (Vol. 319, 2008),詳細介紹了紫台的近地天體探測項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