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近程導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近程導彈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 近程導彈

外文名: Short-range missiles

射程: 1000千米以內

特點: 準點高,針對性強

近程導彈是用於毀傷戰役戰術目標的導彈。其射程通常在1000千米以內,多屬近程導彈。它主要用於打擊敵方戰役戰術縱深內的核襲擊兵器、集結的部隊、坦克飛機、艦船、雷達、指揮所、機場、港口、鐵路樞紐和橋樑等目標。[1]

簡介

近程戰術導彈種類繁多。有打擊地面目標的地地導彈空地導彈艦地導彈反雷達導彈反坦克導彈;打擊水域目標的岸艦導彈空艦導彈艦艦導彈潛艦導彈反潛導彈;打擊空中目標的地空導彈艦空導彈空空導彈等。這些導彈採用的動力裝置有固體火箭發動機、液體火箭發動機和各種噴氣發動機。戰術導彈的彈頭(戰鬥部)有普通裝藥彈頭、核彈頭和化學生物戰劑彈頭等。20世紀50年代以後,常規戰術導彈曾在多次局部戰爭中被大量使用,成為現代戰爭中的重要武器之一。

中國導彈

第一枚近程地地導彈

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在重視常規武器改善的同時,還以極大的勇氣和信心,決定研製導彈核武器,力爭使中國在世界高技術領域占有一席之地。早在1955年1月,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在毛澤東的主持下,作出了發展中國原子能事業、研製核武器的戰略決策。同時會議指定陳雲聶榮臻薄一波組成三人小組,負責原子能發展的領導工作。1956年3月14日,由周恩來主持召開會議,作出發展中國導彈事業的重大決策。4月,毛澤東在《論十大關係》中指出:"我們現在還沒有原子彈。但是,過去我們也沒有飛機和大炮,我們是用小米加步槍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和蔣介石的。我們現在已經比過去強,以後還要比現在強,不但要有更多的飛機和大炮,而且還要有原子彈。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此後,國防科技發展的重點開始轉向突破原子彈、導彈"兩彈"的技術方面,有關部門立即着手調集專門人才,成立一些科研機構。1958年1月31日,中央軍委批准總參於1957年制訂的全軍《國防科學技術研究工作10年(1958-1967年)規劃綱要》。該綱要指出軍隊的科學技術研究工作應以製造中程導彈和防空導彈及其裂變和聚物質裝料為中心,同時開展陸、海、空軍常規武器和戰鬥保障器材的科學研究工作。

為加強國防科學技術研究工作的領導,1956年4月13日,成立了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航空工業委員會,負責導彈的研製工作和航空工業的發展工作。同時,總參謀部裝備計劃部成立科研處,負責籌劃常規武器裝備的科研工作。1958年又成立以萬毅為部長的國防部第五部,負責領導特種部隊的組建工作。成立以聶榮臻為主任、陳賡為副主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簡稱國防科委),在中央軍委領導下,負責統一領導國防科學技術研究工作。1959年4月國防部第五部合併到國防科委。1959年12月中央軍委成立了以賀龍為主任的國防工業委員會。

為了加強試驗,1955年9月10日,人民解放軍某導彈發射試驗基地的科技人員和幹部、戰士使用國產推進劑,自行操作,發射蘇制爾-2型彈道式地地導彈成功,準確命中目標。這是中國發射的第一枚近程彈道導彈,全面檢驗了各種工程技術設施和配套設備,鍛煉,考核了中國第一支導彈試驗隊伍獨立進行試驗的組織指揮、技術操作和勤務保障能力,揭開了中國發射近程地地導彈史的第一頁。

隨後11月5日9時,中國自行製造的第一枚近程地地導彈在某導彈試驗訓練基地發射成功。主持實驗的聶榮臻高興地宣布:"從此以後,我們有了自己的導彈了"。12月6日和16日,又成功地發射了兩枚,其中1枚為遙測彈,首次取得了比較完整的遙測數據。並為發展中程導彈積累了經驗。

東風-12

據報道,中國二炮部隊近期列裝了東風-12戰術彈道導彈。該導彈的出口型號叫M-20,射程約280公里。每輛M-20型戰術導彈車配備兩枚箱式儲運導彈,由8×8卡車作為運輸起豎發射車(TEL)運載,其最短反應時間為12分鐘。

英國《簡氏防務周刊》網站8月6日報道指出,M-20/東風-12導彈長約7.8米,彈徑0.75米,重4噸,可攜帶重達480公斤的彈頭。此前該彈公開的射程為100~280公里,但實際射程可能超過300公里,國內使用的增程版本的射程或可達到420公里。該彈採用慣性/全球定位系統複合制導,據說誤差不超過30米,藉助可選裝的末段制導系統,誤差還能進一步縮小。

東風-12導彈在傾斜狀態的儲運箱上發射後,可迅速由傾斜彈道轉化為垂直彈道,並連續爬高到一個次高度彈道;在飛行中段進入水平飛行狀態,隨後再度爬高,最大飛行高度為50公里;在飛行末段再降低高度重返大氣層,直至接近被打擊目標上空再轉為近垂直俯衝彈道。這意味着該導彈以兩次爬高的方式改變彈道,並非是單一的拋弧線飛行狀態,而傳統的"彈道導彈"是指拋弧線飛行狀態的物體。

美國導彈

SRAM是"近程攻擊導彈"的英文縮略語。SRAM的射程為160公里,是相當出色的空對地導彈。

1964年美國空軍提出要研製SRAM。1966年10月波音公司中選為研製的主承包商。1976年12月開始用B-52轟炸機進行SRAM的非動力投放試驗,1969年7月開始進行動力飛行試驗。1970年4月SRAM首次從FB-111上發射,試驗進展順利,原計劃發射39枚,而實際只用38枚就圓滿結束。1971年7月FB-111發射18枚,B-52發射20枚。從1971年1月開始接受首批生產訂貨,1972年3月開始交付使用。

FB-111最多可攜帶6枚SRAM,在機身彈艙內裝2枚,在機翼下外掛4枚。而B-52V / H可攜帶20枚SRAM,這是因為波音公司研製成了SRAM專用的旋轉發射架。

旋轉發射架安裝在B-52轟炸機的彈艙內,彈艙內除安裝發射架之外,還能裝4顆自由投放的原子彈。旋轉發射架中心旋轉軸周圍呈放射形地安裝了8枚SRAM,可以邊旋轉邊發射導彈。該發射架俗稱左輪發射架(因它與左輪手槍的彈倉結構相似)。B-52G / H轟炸機還在主機翼內側各懸掛6枚SRAMo

1975年7月波音公司向空軍交付了最後一批SRAM。1500枚導彈正好生產3年,其生產量是相當可觀的,除政府撥給的核彈頭外,每枚導彈價值60萬美元。

英國導彈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中的若干國家為了在全天候中、近程空戰中保持制空權,在1980年由美、英、聯邦德國三國政府簽訂了一份諒解備忘錄。備忘錄中提出由美國負責研製"先進中程空空導彈",由英國、聯邦德國牽頭負責研製"先進近程空空導彈"。"先進近程空空導彈"的英文縮寫為 asraam,編號為aim一132。後來加拿大、挪威都參予研製該導彈,但在1989年聯邦德國、1990年加拿大和挪威都退出了研製組織。使原來稱為歐洲或北約的"先進近程空空導彈"成為英國的導彈了。

空空導彈(4)英國航空航天公司贏得了英國國防部的研製該導彈的合同,英國政府購買的首批導彈將裝備皇家海軍的"海鷗"frs2飛機和皇家空軍的"狂風"f3飛機。該導彈用來代替"響尾蛇"aim9l/m空空導彈,是90年代的導彈,預料在21世紀初還會服役。

先進近程空空導彈"彈長2.5米,彈體直徑150毫米,翼展0.45米,全彈重65千克。最大飛行速度超過3倍音速。最大射程10公里,最小射程1000米。"先進近程空空導彈"由4大部分組成,即,彈體與尾翼,制導與控制系統,戰鬥部與引信組件,動力裝置。

導彈彈體為一細長圓柱體,頭部為半球形。在彈體尾部有4個同心安裝、呈x配置的穩定尾翼。制導與控制系統包括:紅外成像導引頭,捷聯式撓性陀螺系統,燃氣舵偏轉執行機構等。戰鬥部與引信組件包括商能裝藥、衝擊波破片式戰鬥部和激光近炸引信與觸發引信。戰鬥部重約5千克。

動力裝置為一台兩級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藥柱燃燒時間為15秒。第一級藥柱燃燒後產生的推力使導彈離開載機上的發射架。第二級藥校燃燒產生的推力使導彈能在很高的速度上飛行去攻擊目標。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