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四類中藥使用不當易腹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 |
這四類中藥使用不當易腹瀉 時間:2022-06-20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作者:□ 吳力強 江蘇省太倉市中醫醫院
門診時偶有患者反映,服中藥後會出現腹瀉等消化道反應。到底哪些中藥容易導致腹瀉呢?下面一起了解一下。
瀉下藥
瀉下藥分為攻下藥、潤下藥和峻下逐水藥,多用來治療大便秘結、實熱壅盛證。其中最為常用的是攻下藥和潤下藥,如大黃、芒硝、番瀉葉、火麻仁、郁李仁等,它們能使腸道蠕動增加而起到通便效果。但用量過大或久用,可引起腹瀉,如治療實秘的三黃片、治療慢性腎衰竭的尿毒清顆粒等,均含有大黃的成分,服後如出現腹瀉不止,應減量甚至停用。
清熱藥
清熱藥是以清泄里熱為主要作用的藥物,如黃芩、黃柏、梔子,多用來治療實熱證。這些中藥的藥性偏寒涼,容易損傷脾胃,故脾胃虛弱、食少便溏者應慎用,即使要用,也應中病即止,不可久服。在《傷寒論》中就有「凡用梔子豉湯,病人舊微溏,不可予服之」的明訓。臨床醫生在處方用藥時,一般會根據患者的病情、體質、胃腸功能等情況進行綜合考量,合理篩選,使藥物既能發揮清熱的功效,又以不傷及脾胃為度。
參考來源
滋陰藥
滋陰藥是能治療陰虛病證的藥物,具有滋腎陰、補肺陰、養胃陰、益肝陰等功效,如生地、當歸、芍藥、麥冬等。補陰藥多甘寒滋膩,故這類藥並非有益無害、多多益善,如機體邪實偏盛,用後易「閉門留寇」,影響脾胃功能而出現腹瀉。脾胃虛弱、濕濁內阻及腹脹便溏者,也不宜使用,或與行氣藥、消食藥等同用,使其補而不滯。[1]
宣肺藥
宣肺藥是通過宣通肺氣來治療咳嗽、咳痰的藥物,如杏仁、紫菀、枇杷葉等。因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相表里,故這類藥在宣肺的同時,亦有一定的通便功能,歷代醫家也常用這種「下病上治」的方法來治療便秘。葉天士曾云:「丹溪每治在肺,肺氣化則便自通。」如患者素體脾虛便溏,再用這類藥物時,腹瀉容易加重。 [2]
此外,患者在服藥過程中未遵醫囑,食用生冷、油膩、辛辣、刺激的食物刺激腸胃,或因季節交替、情志不暢等因素,均可能導致腹瀉症狀的出現。因此,服用中藥期間如出現腹瀉,應及時諮詢專業醫師,問明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