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番瀉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如需專業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
番瀉葉

番瀉葉,異名旃那葉、瀉葉、泡竹葉來源為豆科植物狹葉番瀉或尖葉番瀉的小葉。英文名:FOLIUM SENNAE,為刺激性瀉藥,通過腸粘膜和神經從刺激腸蠕動,屬於猛藥,建議儘量少用。作用於結腸,一般幾個小時內生效。

形態特徵

狹葉番瀉呈長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1.5~5cm,寬0.4~2cm,全緣,葉端急尖,葉基稍不對稱。狹葉番瀉為草本狀小灌木,高達1米。雙數羽狀複葉,小葉5~8對,具短柄;托葉卵狀披針形,長2~4毫米;小葉片卵狀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先端急尖,基部稍不對稱,無毛或幾無毛。總狀花序腋生,有花6~14朵;花梗基部有一卵形苞片,易落;萼片5,長卵形;花瓣5,倒卵形,黃色;雄蕊10,上部3枚小形,不育,中央4枚等長,最下面3枚向下彎曲,花葯稍呈四方形,基部箭形,4室;雌蕊彎曲如鐮,子房具柄,被疏毛。葉面淺綠色,葉背灰綠色,微有毛茸,無壓紋,質薄而脆。均以乾燥、葉形狹尖、片大、完整、色綠、梗少、無泥砂者為佳,葉小、色黃、有梗、多破碎、有泥砂者為次。上表面黃綠色,下表面淺黃綠色,無毛或近無毛,葉脈稍隆起。革質。氣微弱而特異,味微苦,稍有粘性。尖葉番瀉呈披針形或長卵形,略捲曲,葉端短尖或微凸,葉基不對稱,兩面均有細短毛茸。[1]

生長環境

原產於乾熱地帶。從播種至開花結實只需3-5個月。適宜生長的平均氣溫有低於10℃的日數應有180-200d,此期積溫不少於4000-4500℃。在中國較乾熱的雲南元江縣,年平均氣溫23.8℃,年雨量484.7mm,引種生長較好。土壤要求疏鬆、排水良好的砂質土沖積土,土壤微酸性或中性為宜。

分布範圍

狹葉番瀉;產於熱帶,東非洲的近海及島嶼上,阿拉伯南部及印度西北部、南部均有。尖葉番瀉產於熱帶非洲尼羅河流域。現廣東海南、雲南已從國外引種栽培。印度番瀉葉主產於印度,此外,埃及蘇丹亦產。亞歷山大番瀉葉主產於埃及。目前市場商品,主要為印度番瀉葉。[2]

主要價值

番瀉葉出自《飲片新參》;《中藥志》:進口的番瀉葉中常夾雜有多種番瀉屬(即山扁豆屬)植物的葉,據文獻記載及按標本鑑定,其中可能有植物耳葉番瀉Cassia auriculata L.的小葉片,呈卵圓形或倒卵形,先端鈍圓或微凹,或具刺突,基部對稱或不對稱,表面黃灰綠色至紅棕色,被有灰白色毛茸,有的極多。此種葉片的摻雜量有時高達60%。據北京醫學院生藥教研組1959年分析此葉,其蒽醌衍生物含量極微。故此種葉片夾雜量愈多,則商品品質愈劣。耳葉番瀉產於印度、斯里蘭卡,野生或栽培。在國外尚有以植物倒卵葉番瀉C.obovata Colladon的葉作番瀉葉用者,但國內尚未見到,其植物分布於埃及、阿拉伯南部及印度。意大利有栽培,故商業上通稱意大利番瀉。《藥用植物學及生藥學》載:狹葉番瀉和尖葉番瀉的乾燥成熟果實(番瀉莢),功用與葉相同。服後腹痛的副作用較小。[3]

成分

狹葉薔瀉葉含番瀉甙 C(Sennoside C),即大黃酸一蘆薈大黃素一二蒽酮-8,8"-二葡萄糖甙。莢除含番瀉甙 A、B 以外, 還有大黃酸(Rhein)和大黃酚(Chryso-phanol,ChrysoPhanic acid)的葡萄糖甙,並有痕量蘆薈大黃素(Aloe-emodin)或大黃素葡萄糖甙 (Ernodin gluco-side)。尖葉番瀉葉和豆莢分別含蒽類成分0.85~2.86%和2.34~3.16 %,從中分出大黃酸、蘆薈大黃素、少量大黃酚及番瀉甙A、B、C等番瀉甙。這些蒽類成分都成糖甙存在。本植物尚含有3,5- 二甲基-4-甲氧基苯甲酸。同屬植物耳葉番瀉 Cassia auriculata 含鞠質,葉含花白甙(Leucoanthocyanins),樹皮含多酚氧化酶(Poly- phenoloxidase)。

狹葉番瀉葉 含番瀉甙A及B(sennoside A,B,二者互為立體異構)、番瀉甙C和D(sennoside C,D,二者互為立體異構)、蘆薈大黃素雙蒽酮甙(aloeemodin dianthrone glucoside)、大黃酸葡萄糖甙(rhein monoglucoside)、蘆薈大黃素葡萄糖甙(aloeemodin monoglucoside)、以及少量大黃酸(rhein)、蘆薈大黃素(aloeemodin)。此外,尚含山柰素及番瀉葉山柰甙(kaempferin)、蜂花醇(myricyl alcohol)、水楊酸、棕櫚酸、硬脂酸、植物甾醇及其甙等。

尖葉番瀉葉 含蒽醌衍生物0.85%-2.86%,其中有番瀉甙A、B、C,蘆薈大黃素-8- 葡萄糖甙(aloeemodin-8-monoglucoside),大黃酸-8-葡萄糖甙(rhein-8-onglucoside), 大黃酸-l-葡萄糖甙(rhein-l-monoglucoside), 以及蘆薈大黃素、大黃素、異鼠李素(isorhamnetin)、山柰素、植物甾醇及其甙等。[4]

功效

瀉下作用該品對小鼠、大鼠、家兔等多種動物及人均有顯著的瀉下作用,小鼠和兔於藥後2-4b致瀉,人口服後約6h引起瀉下。該品致瀉有效成分主要為番瀉甙A和B,尤其是 番瀉甙A,番瀉甙C雖致瀉作用與A相近然含量很少。番瀉甙A20mg/kg即可引起小鼠瀉下。但倘於A中混入20%的C,則可使番瀉甙A的作用增強1.6倍。番瀉甙於小腸可以有部分吸收,後經血流或膽汁進入大腸,而主要則由小腸直接進入大腸,在腸內細菌作用下經水解、還原等變化成為大黃酸蒽酮或大黃酸蒽酮-8-葡萄糖甙。由於直接注入大黃酸蒽酮的瀉下作用不受影響,且可見腸內大黃酸蒽酮的生成量顯著減少,故認為大黃酸蒽酮才是番瀉甙引起瀉下的真正成分。另一方面,在翻轉小腸結腸囊番瀉甙可阻止葡萄糖和Na的跨腸壁轉運,表明抑制腸道對葡萄糖、鈉和水的吸收,增加腸腔內容積繼而刺激腸壁反射性地使小腸和結腸蠕動增強,也可能是其致瀉機制之一,且小腸也是其瀉下成分的作用部位。

止血作用對胃、十二指腸出血有效。用該品水浸液於胃鏡下噴灑於胃出血處,直視可見有即刻止血作用。番瀉葉總甙200mg/kg腹腔注射可明顯縮短小鼠出血時間。番瀉葉口服,可便血小板數及纖維蛋白原含量增加,凝血時間、凝血活酶時間、血漿復鈣時間和血塊收縮時間縮短。此外,該品對鹽酸和消炎痛所致大鼠胃粘膜損傷的保護作用也有利於對胃、十二指腸出血的防治。

抗菌作用番瀉葉浸液對多種細菌有抑制作用,如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痢疾桿菌、甲型鏈球菌以及白色念珠和某些致病性皮膚真菌。

其他作用對於實驗性腸梗陰大鼠,番瀉甙50mg/kg腹腔注射可使降低的腸粘膜組胺含量恢復至正常水平。此外,曾報告該品有箭毒樣作用,能阻斷神經-肌肉接頭衝動的傳遞、阻止乙酰膽鹼與M受體的結合而使肌肉鬆弛。

毒性番瀉葉總甙腹腔注射小鼠的LD50為1.414g/kg,折合生藥為36.3g/kg。

毒性

毒性:番瀉葉甙腹腔注射,對小鼠的LD50為1.141g/kg。

番瀉葉服後有時可致腹痛,嘔吐或使原有的腸部炎症加重(尤其在用量較大時)。

有報道,服用番瀉葉後有面部麻木、頭暈、大小便時無感覺或癢感、三叉神經分布區內有程度不等的痛覺減退、服用大劑量番瀉葉可出現尿瀦留、惡性血壓變化等。番瀉葉甙的小鼠LD50 為1.414g/kg,折合番瀉葉生藥為36.3g/kg,此劑量大於臨床番瀉葉po治療量300倍以上。

有人對服用番瀉葉的患者102例,於治療前後作尿常規、血肌酐、尿素氮、谷-丙轉氨酶、黃疸指數及心電圖等檢查,未發現明顯異常。

臨床

治療急性胰腺炎、膽囊炎、膽石症及消化道出血:一般每次服番瀉葉膠囊4粒(每粒含生藥2.5g)每天3次,24小時內未大便者加服1次。

用於便秘:一般每日用干番瀉葉3~6g,重症可加至10g,開水浸泡後服用。

用於促進術後腸功能早期恢復:以番瀉葉4g開水泡服。

於肛腸病術前應用以代替清潔灌腸:於術前1天下午禁食,下午3時以番瀉葉10g開水泡服。

栽培技術

種子繁殖

栽培技術種子繁殖:一般採用大田直播。宜2-3月旱季或於10-11月雨季末少雨時播種。行株距70cm×50cm,播種前一日控小穴澆足水,每穴播5-6粒,覆土2cm,蓋草保溫。

田間管理

苗長高至10cm左右時間苗,帶土移植於缺苗穴、保證每穴有壯苗1株,苗期每15d施清水肥1次。現蕾期施稍濃的腐熟人糞尿,並摘蕾摘心,促進枝葉生長繁茂,提高產量。留種地不摘蕾,並增施磷鉀肥,促進籽粒飽滿。整個生長期,特別是雨後要勤除草、鬆土,防雜草遮陰和爭奪養分,並防止土壤板結。

病蟲害防治

立枯病,為害幼苗,在發病前或初期噴1:1:150波爾多液或50%多菌靈1000倍液防治;同時注意在旱季播種,施用石灰粉改善土壤pH及加強苗期管理。

葉斑病,為害葉片,可噴1:l:100波爾多液或50%多菌靈1000-1500倍液。

粉蝶幼蟲,為害枝葉,在雲南元江地區用「細腰馬蜂」天敵防治。

鑑別

普通鑑別

該品粉末淡綠色或黃綠色。晶纖維多,草酸鈣方晶直徑12~15μm。非腺毛單細胞,長100~350μm,直徑12~25μm ,壁厚,有疣狀突起。草酸鈣簇晶存在於葉肉薄壁細胞中,直徑9~20μm。上下表皮細胞表面觀呈多角形,垂周壁平直;上下表皮均有氣孔,主為平軸式,副衛細胞大多為2 個,也有 3個的。

取該品粉末25mg,加水50ml及鹽酸2ml ,置水浴中加熱15分鐘,放冷,加乙醚40ml,振搖提取,分取醚層,通過無水硫酸鈉層脫水,濾過,取濾液5ml ,蒸乾,放冷,加氨試液5ml ,溶液顯黃色或橙色,置水浴中加熱2 分鐘後,變為紫紅色。

取該品粉末0.5g,加乙醇和水的等量混合溶液3ml,超聲處理30分鐘,離心,吸取上清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香瀉葉對照藥材0。5g,同法製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使成條狀,以醋酸乙酯-正丙醇-水(4:4:3) 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置紫外光燈(365nm) 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噴以20%硝酸溶液,在120℃ 加熱約10分鐘,放冷,再噴以5% 氫氧化鉀的稀乙醇溶液,在日光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化學鑑別

粉末遇鹼液生成紅色。取該品粉末25mg,加水50ml及鹽酸2ml,置水浴中加熱15min,放冷,加乙醚40ml,振搖提取,分取醚層。通過無水硫酸鈉層脫水,濾過,取濾波5ml,蒸發至干,放冷,加氨試液5ml,溶液顯黃色或橙色,置水浴中加熱2min後,變為紫紅色。(檢查蒽醌類)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狹葉番瀉或尖葉番瀉的小葉。 採收儲藏:生長盛期選晴天採下葉片,及時攤曬,經常翻動,曬時勿堆積過厚,免使葉色變黃,曬至乾燥。或用40-50℃溫度烘乾。按葉片大小和品質優劣分級,打包。

文獻論述

現代實用中藥》:番瀉葉,少用為苦味健胃藥,能促進消化;服適量能起緩下作用;欲其大瀉則服4-6公分,作浸劑,約數小時即起效用而泄瀉。

《飲片新參》:泄熱,利腸府,通大便。

《現代實用中藥》:治熱結便秘,積滯腹脹。

參考文獻

  1. 番瀉葉. [2019-09-30]. 
  2. 番瀉葉的研究概況. [2019-09-30]. 
  3. 番瀉葉. [2019-09-30]. 
  4. 番瀉葉的副作用,番瀉葉的功效與作用. [2019-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