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步與貧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內容簡介
亨利·喬治(1839—1897),十九世紀末期的知名社會活動家和經濟學家,《進步與貧困》是其代表作。本書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依據通過一般觀察和根據常識即可得來的事實,探究了「工業蕭條以及財富增長與匱乏增加同時並存的原因」,並指出補救的方法。在作者看來,「只要土地屬於私人,不管人口怎樣增加,物質進步的後果必然迫使勞動者得到只能維持最低生活的工資」。該書出版後受到廣泛的歡迎,在美國和英國,此書廉價平裝本的銷量超過了當時最受歡迎的小說。
書評
亨利•喬治的這本書大致可以算作地利共享的鼻祖文獻。 一百多年前的美國,生產力的巨大進步並沒有給當時的社會帶來普遍的幸福,工人階級的生活反而愈發貧困,在溫飽線上掙扎,同時還伴生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作者以強烈的社會關懷寫下了這本影響深遠的著作。認為土地私有並不能帶來土地的高效利用,由於土地是不能移動的,地主們的財富來源於其對土地的壟斷性所有權,而土地的增值則是全社會共同努力與經濟發展的結果。因此,地主們一覺醒來就暴富是不正義的,土地增值分配的不公加劇了社會的不公。 作者主張,應該創設一種機制以實現地利共享。並進一步指出,這並不需要將所有的土地充公,而只需要以土地增值稅代替其他所有的稅收,並利用這一收入改善其他階層的生活與福利。 喬治的主張對孫中山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孫所提倡的「平均地權」實際上就是來自於喬治的漲價歸公的地利共享理念。但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平均地權並非平均土地的所有權,而是受益權,就是說每個國民都有權利享受土地增值的好處,是指向結果的,而非手段。 孫中山的理想最後在台灣得到了實現,從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土改、三七五減租到《平均地權條例》的頒布,再到市地重劃,以一種溫和的改良主義方式將經濟發展的成果分享給所有人。 海峽此岸的大陸,正處於快速的城鎮化進程中,面臨的問題與一百年前的美國還有五十年前的台灣何其相像!若能有所借鑑,功莫大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