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毗羅衛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迦毗羅衛國 |
迦毗羅衛國,印度次大陸佛陀時代(公元前6-前4世紀)國家,釋迦牟尼佛的故國。 國名為梵文Kapilavastu的音譯,其它音譯又作:迦維羅衛國(《佛國記》)、劫比羅伐窣堵國(《大唐西域記》)、迦毗羅蟠窣都、迦毗羅婆蘇都、迦毗羅、迦毗梨等; 意譯為:蒼城、黃赤城、妙德城等。 按巴利語Sakki,音譯又作舍夷國,意為證得聖位者之國。
簡介
根據佛典記錄和現代考證,印度釋迦族(種)人中的以馬為圖騰的一支,公元前7世紀,來到今尼泊爾與印度交界的平原地帶定居。 他們居住在印度迦毗羅衛城(Kapila nagara)、提婆陀訶、車頭、舍彌、庫馬突沙、石主、彌婁離、散楁拉等10個城鎮,疆土略約二千六百六十六平方公里(約是台灣大台北地區的面積)。
面積
他們居住在印度迦毗羅衛城(Kapila nagara)、提婆陀訶、車頭、舍彌、庫馬突沙、石主、彌婁離、散楁拉等10個城鎮,疆土略約二千六百六十六平方公里(約是台灣大台北地區的面積)。
人口
人口據《增一阿含經》雲:"流離王殺九千九百九十萬人,流血成河,燒迦毗羅越城。"
《法句譬喻經》雲:"琉璃王伐舍夷國,殺三億人已引軍還國。"
外交
印度迦毗羅衛城與末羅(Malla)、迦屍(Kasi)、拘薩羅(Kosala)、摩揭陀(Magadha)、般闍羅(Panchala)和跋耆(Vajii)為鄰。王城周圍十公里。 由於國內血統純正,具尚武精神,頗受鄰國尊敬,迦毗羅衛國周圍強國林立,隨時有被人吞併的危險,故奉拘薩羅為宗主國。 摩訶男(Mahanama)執政時,迦毗羅衛城被憍薩羅國毘琉璃王攻破,釋迦族被戰象踐踏,男子盡滅,毘琉璃王將五百名釋迦族婦女召在一起,準備姦淫,婦女們叱罵毘琉璃王,最後毘琉璃王將這五百名婦女斬斷手足,全部活埋,並以大火毀滅迦毗羅衛城。
考古
印度迦毗羅衛城,喬達摩·悉達多在此生活了29年,約在公元前537年,他出家修行,並最終創立了佛教,成為舉世聞名的大聖先賢,因此以該城的名稱。 在佛陀生活的時代,迦毗羅衛國實際上是僑薩羅國的屬國。 在僑薩羅國的毗琉璃王執政之後,為報舊怨,對迦毗羅衛城採取了屠滅式剿殺,釋迦族人從此流落四方,迦毗羅衛城也掩埋在泥土之下。 現代考古確認,迦毗羅衛城的王宮遺址在尼泊爾國中西部省迦毗羅伐斯堵(Kapilvastu)縣提勞拉柯特(Tilaurakot)村,地理坐標:北緯27.5739916度,東經83.0520061度。 在這裡現在已經發掘出了公元前1000年-前600年陶器碎片,目前日本考古隊第二期發掘工作正在進行,人們期待這裡能夠有更為豐富的考古發現。 公元前249年,阿育王曾經迦毗羅衛城瞻禮,並且樹立石柱作紀念,可惜考古發掘至今還沒有發現。 公元404年,法顯到達迦毗羅衛城,記錄佛陀故國已經「大空荒,人民希疏,道路怖畏白象、師子,不可妄行。」 法顯還詳細記述了城內外有關佛陀的各處聖跡,特別是關於藍毗尼園在城東五十里(約21千米)的記述,與現今情況高度吻合。
史載
迦毗羅衛城的東門遺址 公元635年,玄奘在《大唐西域記》卷六記述,佛陀故國荒廢的情況更為詳細:「劫比羅伐窣堵國周四千餘里。 空城十數,荒蕪已甚。 王城頹圮,周量不詳。 其內宮城周十四五里,壘磚而成,基址峻固。 空荒久遠,人里稀曠,無大君長,城各立主。 土地良沃,稼穡時播。氣序無愆,風俗和暢。 伽藍故基千有餘所,而宮城之側有一伽藍,僧徒三十餘人,習學小乘正量部教。 天祠兩所,異道雜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