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追劇的意義在於療愈(盧慶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追劇的意義在於療愈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追劇的意義在於療愈》中國當代作家盧慶春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追劇的意義在於療愈

曾幾何時,我都以為追劇就是打發時間,打發無聊,打發感官滿足。到前天深夜,我看完38集連續劇《南來北往》。素芳臨死之際,少有的是對生的留戀,更多的是對馬魁的滿眼深情,這個橋段顛覆了我長久以來的認知。追劇原來很有療愈。帶着這個新思想,新觀念,新認知,再往後看,追劇更有新的勁頭,一天看了16集。

發現自己竟然是那麼喜歡火車,讓我療愈。全劇以火車為主要舞台,火車承載着主要劇情發生。無論是航拍火車的全景,還是火車內亂鬨鬨的圖景,讓我內心一次次雀躍。人生有低谷,也有數不清的快樂,哪怕他人一個善意的微笑,都讓我溫暖,小時候哪怕一根細長銅管都讓我喜歡。看這部劇,我幾乎第一次知道自己對火車有深深的情結。阜新開通高鐵前,大約有四五年時間,我去北京都是晚上十點半坐火車,第二天早晨到北京東站,伴着咣浪咣浪的鐵軌聲美美的睡一夜。我對火車的情結也許始自那幾年,更可能是火車如飛龍,本來就讓我喜歡,再者,喜歡本來也不需要理由。

去年11月25日,去錦州學習心理學,來回乘坐火車,又是久違的感覺:

再枕隆隆鐵軌聲,休將心事付西風。

朝辭故里又歸兮,夜雪依依別錦城。

昨天上午在家,追劇儘管結束,但意猶未盡,一是盼着還有後續劇集,二是火車形象一直縈繞心頭,便翻出多年前看過的韓國電影《雪國列車》,重新再看兩個多小時,重追火車。必須承認的是,電影裡列車形象哲理性太強,跟電視劇里生活化的火車形象感覺不一樣。我更喜歡生活化的火車。火車裡能見眾生相,火車裡有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故事。人生旅程,又何嘗不是一趟火車呢?

看見真愛真的不是占有,而是一切為對方着想,讓我療愈。馬魁十年含冤,妻子素芳獨自一人守着年幼的女兒馬燕頂着無形壓力,含辛茹苦的過。等馬魁十年後回到家,她卻被檢查出來患上肺癌。她苦苦求醫生,不要告訴馬魁,不想人財兩空是其次,主要的是考慮馬魁剛回家,剛得到家的溫馨不久,如果再公布自己的病情,那無疑是馬魁二次心靈牢獄之災。最為動人的是她自此多次在馬魁面前,夸沈醫生的好,雖然馬魁不為所動,但他能不知道妻子的愛嗎?脂硯齋評點本《紅樓夢》有一句批語「釵黛合一」,我深信不疑,這個境界遠遠高於明爭暗鬥,高於黛玉淚盡之時寶釵出嫁。曹雪芹本意一定是寶玉先後擁有了黛玉和寶釵,同為美麗女性,卻是不一樣的美。

談一點點因果輪迴,也讓我療愈。馬魁十年含冤,等於是替汪永革頂罪。可是,無形中,汪新在很小的時候就像親哥哥一樣照顧着馬燕。同樣是同學,那麼多同學對馬燕嘲諷,冷漠,欺負,而汪新作為同學卻與眾不同。儘管那十年,少年汪新不知道父輩的愛恨,這多少有點輪迴和因果的因此,父親的過錯由兒子來背負。原本汪新和馬燕都談婚論嫁了,當父輩的心結公開後,馬燕拒絕了汪新,汪新也覺得不配馬燕,按照系統排列所觀察到的這是孩子對父母的忠誠。當作為父親的馬魁同意這門婚事,馬燕才放下背負,和汪新走進婚姻。

在這方面,沈秀萍醫生年輕漂亮,卻一直不敢嫁人,因為她有個在那個年代犯有流氓罪的父親。儘管新社會的文明不搞株連,但父母和孩子在心理情感上緊緊相連。父親有了不好的名聲,作為女兒的沈秀萍不敢嫁人,至少在心理深處感到自己不配擁有好婚姻,否則,跟父母不一樣,就對不起父母。雖然素芳過世幾年後,沈醫生和馬魁互相明了對方心意,卻最終還是帶着父親,不辭而別馬魁。

看見使盡全力才不負人生,還讓我療愈。這主要體現在馬魁身上。

他使盡全力去恨。恨汪永革當年不給自己冤屈作證,這恨不是小肚雞腸,是對自己的尊重,可以付出,卻不可以背負不該屬於自己的背負;這恨是對正義和善良的堅持,因為他的堅持,汪永革重病後良知發現,打開了幾乎銹死的心鎖,說出實情,讓馬魁也放下了那份恨。

他使盡全力去愛。他含冤之前,夫妻關係和睦恩愛,入獄十年一直愛着妻子,回家後,更無微不至的補償妻子女兒。他愛自己的徒弟汪新,看他是個好苗子,時刻嚴格要求和培養。他愛沈醫生,大丈夫敢恨必然敢愛,當劉明騷擾沈醫生時候,他挺身而出,說「這是我媳婦」,當大院傳閒話,他當眾公布和沈醫生的戀情,當得知沈醫生父親臥床,他大氣提出要伺候老人。

他使盡全力去工作。他親自給恩人明傑戴上手銬去投案自首;他牢記自己師父生命與血的教訓,苦練功夫,一雙鐵掌,不知瞬間擒拿了多少不法之徒;他能從實際反推,改掉經驗主義的工作方法;他不是面對金錢不動心,而是深深懂得從警不得二志,成事需要一心;他對年輕人因材施教:新徒弟小胡懦弱,他從來不批評,以鼓勵為主;汪新勇敢,但容易嘚瑟,他則嚴厲訓斥,從不當面表揚,卻背後認可;女兒馬燕有經商頭腦,想去深圳作買賣,他放手,可是他卻智慧的勸住與馬燕即將同行南下的汪新,忠誠於警察這一職業操守;為了工作,他關愛三教九流,真正做到緊緊聯繫和依靠人民群眾,拜盲人為師,新學會了用鼻子聞味的破案本事。

看見年輕人與長者鬥爭中注意團結,讓我療愈。馬燕不同意父母的時候,與父母敢於表達,敢於抗爭,卻也會享受爸爸給她穿新買的鞋,享受爸爸給她梳頭;母親去世後,她在家裡像女兒那樣,也像女人那樣,照顧父親,照顧男人;汪新從打跟馬魁之後,總感到不受待見,但他該頂撞就頂撞,該幽默就幽默,敢於跟師父掰手腕,也更敢於一次次把師父保護在身後,自己則利劍一般,沖了上去。

上面文字,不敢說行雲流水,卻是一氣呵成,雖然不知所云,卻感到句句都在療愈自己。然後,期盼着,下一部劇該看什麼呢?

2024年2月26日[1]

作者簡介

盧慶春,遼寧阜新人,1972年出生,錫伯族,自考中文本科學歷,中共黨員,22歲參加工作,做過小學教員13年,機關工作至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