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退避三舍 |
tuì bì sān shè |
出 處 :《左傳》 體 裁 :成語 屬 於 :中性詞 |
退避三舍是一個中國的漢語成語。讀音為tuì bì sān shè,意思是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衝突。出自左邱明所著的《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背景
晉文公早年在列國顛沛流離 受過不少屈辱起初晉國內亂,還是公子重耳的晉文公出逃。他到楚國時,受到了楚成王的熱情招待。閒談中成王問重耳如何報答自己。晉文公說若兩國不幸要打仗的話,他會讓晉軍後退三舍。也就是主動後撤90里,再與楚軍開戰。這番不卑不亢的外交辭令,贏得了楚國君臣的讚嘆與忌憚。
原文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1]
典故
春秋時期,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麼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晉文公即位以後,整頓內政,發展生產,把晉國治理得漸漸強盛起來。他也想能像齊桓公那樣,做個中原的霸主。晉國在爭霸的過程中引來了楚國的不滿,於是發兵攻打晉國。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紮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
晉軍中有些將士可想不開啦,說:"我們的統帥是國君,對方帶兵的是臣子,哪有國君讓臣子的理兒?"狐偃解釋說:"打仗先要憑個理,理直氣就壯。當初楚王曾經幫助過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應過:要是兩國交戰,晉國情願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為了實現這個諾言啊。要是我們對楚國失了信,那麼我們就理虧了。我們退了兵,如果他們還不罷休,步步進逼,那就是他們輸了理,我們再跟他們交手還不遲。" 晉軍一口氣後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才停下來,布置好了陣勢。
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戰。
視頻
退避三舍